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流星体

增加 160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流星体 ''' (meteoroid,/ˈmiːtiərɔɪd/)是在 [[ 外太空 ]] 中的小 [[ 岩石 ]] [[ 金属 ]] 体。
流星体明显的小于小行星的尺寸,其大小范围从小颗粒到数十米均有。比这更小的物体被归类为 [[ 微流星体 ]] [[ 宇宙 ]][[ 尘埃 ]] 。大多数的碎片来自彗星或 [[ 小行星 ]] ,而其它有些是从 [[ 月球 ]] [[ 火星 ]] 受到撞击喷发出来的碎片,或是 [[ 太空垃圾 ]]
当流星体、 [[ 彗星 ]] 或小行星进入 [[ 地球大气层 ]] 时,其 [[ 速度 ]] 通常超过20 km/s(72,000 km/h;45,000 mph),该物体经由 [[ 空气动力学 ]] 加热产生一条光迹,即该物体会 [[ 发光 ]] 并在路径上留下发光 [[ 粒子 ]] 的踪迹。这种现象被称为流星(meteor 或"shooting star")。一系列相距数秒或几分钟,似乎来自天空中一个固定点的流星现象,称为 [[ 流星雨 ]] 。如果该物体能够承受穿过 [[ 大气层 ]] 的烧蚀,并撞击在地面上,那么它就被称为 [[ 陨石 ]]
估计每天有2,500万颗流星体、为流星体和其他的太空垃圾会进入地球的大气层,而估计其总质量为每年15,000 [[ ]]
==流星体==
在1961年,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 (IAU)将流星体定义为"在 [[ 行星际空间 ]] 中移动的固体物体,其大小比小行星小得多,比原子大得多"。在1995年,比奇(Beech)和史帝尔(Steel)在 [[ 英国 ]] [[ 皇家天文学会季刊 ]] 》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写道流星体的大小在100微米到10米(33英尺)之间。在2010年,发现 [[ 直径 ]] 小于10米的小行星之后,鲁宾(Rubin)和格罗斯曼(Grossman )提议对先前100微米至10米的定义加以修正,以维持两者之间的区别。根据鲁宾和格罗斯曼的说法,尺寸最小的小行星是由 [[ 地球 ]] 上的 [[ 望远镜 ]] 发现的,使得流星体和小行星之间的区别模糊了。发现的最小的一些小行星(基于绝对星等 H)是2008 TS26,其H = 33.2,和2011 CQ1, 其H = 32.1;两者的大小估计都只有one米(3英尺3英寸)。在2017年4月,IAU对流星体的定义进行正式的修订,将尺寸限制在30微米至1米之间,但允许任何形成 [[ 流星 ]] 的物体出现。
比流星体小的被归类为微流星体和行 [[ 星际尘埃 ]] 。小行星中心不使用" 流星体" 这个术语。
==视频==
==参考文献==
 
[[Category:320 天文學總論]]
113,1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