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志敏

增加 3,27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李志敏]]'''(1925-1994),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著名民法学家,北京大学燕园书画协会(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前身)首任会长。早年求学于武昌艺专学习书法、绘画,后专攻书法,是我国当代草书大家、改革开放时期著名书法理论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艺委会副主任、[[北京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他精研文史,擅长真草隶和艺术理论,尤精狂草,著有三春堂《书论》、《[[草论]]》,是"[[引碑入草]]"的理论首创者和实践开创者。与[[沈尹默]]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 <ref>[http://news.pku.edu.cn/xycf/2018-01/16/content_301031.htm 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书法评传],北京大学官网, 2018-01-16 </ref> ,有当代草书"[[南林北李]]"(林散之、李志敏)之誉,与[[林散之]]并称"当代草圣"。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
| 中文名称 || 李志敏 || 代表作品 || 《书论-三春堂学书笔记》(第二届505中国文化奖"特别奖") 、《草论-三春堂狂草》
|-
| 出生地 || 湖北 || 兼职一||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
| 出生日期 || 1925|| 兼职二 || 北京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
|-
| 逝世日期 || 1994 || 兼职三|| 中国书法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
|-
| 职业 || 书法家、教授 || 兼职四|| 北京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主任
|-
| 毕业院校|| 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北京大学 || 兼职五|| 北京大学燕园书画协会首任会长
|-
| 主要成就 || 著名书法家、当代草书大家、书法理论家 || ||
|}
== 人物生平 ==
[[File:T01ce4415af76349063.jpg|缩略图|右||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ce4415af76349063.jpg 原图链接]]]
李志敏 男,汉族,出生于湖北老河口,祖籍河南南阳。少时临习楷书多年,1946年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攻书画,广泛临习汉魏碑刻及大小篆,1950年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到北京大学执教。毕生致力于草书探索,所作纵横恣肆,气势贯通。作品为各地博物馆、纪念馆、书画院收藏及收入《中国书画》、《中国现代书法选》、《中国古今书法选》和日本出版的《中国书画家作品选》等,或被刻石。其中《中国当代著名书家》(一九九二年五月出版)一书载文专门介绍其[[书法]]。发表《论书法的神韵》、《谈魏碑的临习》、《泰山碑刻赞》等论文。他的许多书法作品作为北大珍品赠予国际友人,他于一九八五年应邀访问日本,交流书艺,一九八八年应邀在华盛顿大学讲学,作书法专题讲演。 <ref>[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4-04/14/content_282280.htm 李志敏书法艺术研讨会与《草论》首发式在北大召开],北京大学官网,2014-04-14 </ref> 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艺委会副主任,北京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评审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燕园书画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
[[吴志攀]]在《[[草论]]-三春堂狂草》一书序言中写道,北大美学家兼书法家[[杨辛]]先生对我说过:"李志敏老师创造了当代中国草书的一个高峰。"北大另一位书法家[[张振国]]教授曾对我说,北京的高校里面有三个人书法最好,北师大的[[启功]]老师、首师大的[[欧阳中石]]老师、北大的李志敏老师,三足鼎立。李老师的[[草书]]和[[魏碑]]写得最好,可惜他走得最早。如果李老师今天还在,那他的名气一定大得很。这些评价,我都是信服的。张老师还说,李老师在世时,谈到名气时曾对人说过,"生前不鸣,死后留名"。这八个字,正是李老师一生淡泊的写照。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说:李志敏书法对[[张旭]]《[[古诗四帖]]》有精深的研究,笔法苍茫古朴,横向取势,强调书法意象之美,讲究因象而得意,因意而成象,意与象混而成书,浅识书者,得其象,不解其意,深识书者,得其意而意其象。他精于书法的意,也精于书法的象。其狂草作品借字成象,因文造境。志敏教授曾送我一幅作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用笔极为大胆,任意挥洒,笔走龙蛇,尽显大家风范。 <ref>[http://ltsfgs.zjol.com.cn/shufa/system/2013/08/27/019560033_02.shtml 王岳川:北大百年书法简史回顾],浙江在线,2013-08-21</ref>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张辛]]教授说:北大历史上的名书法家只有[[章梫]]、金息侯、[[罗复堪]]、[[沈尹默]]等寥寥几人而已。李志敏先生独步一时,是著名书法家,是书名显于学名或曰书法和学问兼二为一的教授,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第一人。这由北大各院系所的老匾牌,由原写在百年讲堂的北大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八个大字,由镌刻在原法学院逸夫楼前的"建楼铭",由散落于全国大江南北数以千计、万计的书法作品可以见证。
与[[季羡林]]、[[金克木]]并称"北大三支笔"的老一辈书法家[[陈玉龙]]说:李氏狂草,深得张长史真髓,神采飞扬,有大家气象。运笔如行云流水,信笔写来,大小由之,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纵笔如飞,或狂飚惊落,或戛然而止,或蕴藉含蓄,翁郁朦胧,元气淋漓,冥渺难寻,幽深莫测。正如《宣和书谱》所称"狂客风流,落笔精绝"。志敏尤善布局,任意剪裁,修短合宜,堪称谋篇布局之高手。人们常说: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字一腔都是美、都是戏、都是艺术:我谓:李氏一运笔、一挥毫、一笔一画、一点一撇都是美,都是佳作,都是艺术。谚曰:"真积力久"、"炉火纯青"、"功到自然成",揆诸梅氏李氏,洵非虚语。 <ref>[http://pkunews.pku.edu.cn/xycf/2014-07/08/content_284118.htm 北大书画活动的历史回顾与前瞻],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05-01</ref> 所著《书论》,言简意赅,洞幽察玄,颇富哲理,实为李氏定鼎之作。 李志敏《书论》获第二届505中国文化奖(特别奖)。当代书家如[[沙孟海]]、[[林散之]]、李志敏等人的作品,飘然出尘,云海滃郁,都十分朦胧,让人浮想联翩。
著名书法家[[沈鹏]]在早年致信李志敏先生时说:新近出版《现代书法艺术作品》第二辑,足下所书亦极佳!此格为全书第一流作品。<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aeb397580101tz4m.html 著名书法家沈鹏致信草书大师李志敏],新浪微博,2014-06-23</ref>
我国老一辈哲学泰斗、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曾专门评价:"李志敏同志是书法名家,兼擅书论。他的书法在当代独树一帜,他的书论亦多独到见解,自成一家之言。"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评价道:"李志敏先生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书法大家,他的草书被认为是继[[毛泽东]]之后中国最优秀的草书作品。"
首批"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得主[[葛路]]教授在《当代书坛一杰李志敏》一文中评价:80年代起,他经常出国讲学访问,时而以法学家的身份出现,时而以[[书法家]]的身份出现,有位美国人不理解,怎么可能把严谨的法学研究与浪漫的狂草创作集于一身呢?十年以来,他的独树一帜的书法作品,流传到海内外许多地方,有些已镌刻于石。他擅长行书,尤入迷狂草。像他这样有才华、造诣很高的狂草书家,在当代中国书坛寥寥无几。他作狂草,满怀激情,提笔之前,伫立审视案上的幅纸,连连吸烟,一旦意象在胸,便将全部心神倾注于毫端,迅速挥扫,一气呵成,之后,把笔一投,欣然微笑。他的狂草,大家公认其最大的特色是气势磅礴。有人批评他的狂草难认,殊不知他"重书之精神内涵,故所书唯求任情恣性,不备六体"。甚至他的署名,也不尽相同,有时猛然一看,不知何许人也。他偏爱[[草书]],传世作品草书居多。他的行书功力深厚,风神特殊,并不亚于草书。所作所书,雄劲倔犟,老辣生涩,小至点画,大到整体,给人若引弓待发、若屈铁凿铜的印象。书品活托出书家的个性。他的行书,初看并不惊人,久看则意趣不尽 <ref>[http://pkunews.pku.edu.cn/xycf/2014-12/08/content_286389.htm 首批“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得主葛路教授撰文:当代书坛一杰李志敏],北京大学新闻网,2014-12-08 </ref>
2014年,北京大学李志敏书法艺术研究会成立,聘请中共中央宣传部原部长[[王忍之]]、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为北京大学李志敏书法艺术研究会顾问,北京大学教授[[巩献田]]为会长。会上,王忍之同志向研究会赠送了亲书的"李志敏赞"书法作品:"熔诸家狂草於一体,极具自己面貌,当能无惭前人。著书论草论为标志,彰显独特见解,可以启发后学。" <ref>[http://pkunews.pku.edu.cn/xycf/2016-02/06/content_292819.htm 北大李志敏书法艺术研究会颁发校外顾问聘书暨签订《李志敏书法精品集》出版协议],北京大学新闻网,2016-02-06 </ref>
[[启功]]先生更是对李志敏先生的书法造诣大为赞赏,他说:"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篱。而李志敏先生对[[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方向。" <ref>[http://bbs1.people.com.cn/post/1/1/1/157906284.html 启功、赵朴初与李志敏的“书法缘”],人民网,2016-08-10</ref>
[[赵朴初]]先生说:"我是先见李志敏其书,后见其人。最初看到其大草作品时,觉得实在难以认读,并略显生涩。可放在一边,偶然再来看时却感佩其点画老辣苍劲,不乏神来之笔。故仔细端赏,甚感其真神品也!"赵朴初先生后来视李志敏先生为当代书法的扛鼎者、引领人,还多次对李先生开创的"[[引碑入草]]"提出可贵的建议。<ref>[http://news.pku.edu.cn/xycf/2017-09/08/content_299123.htm 书法大家李志敏轶事],北京大学官网,2017-09-08 </ref>
法籍华裔书法理论家[[熊秉明]]提出:"当代书法要从碑帖结合上找出路,狂草就应该像李志敏先生这样写,[[引碑入草]]价值不容低估" <ref>[http://news.pku.edu.cn/xycf/2018-01/16/content_301031.htm 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书法评传],北京大学官网, 2018-01-16 </ref>
著名书法理论家和实力派书法家的[[寇克让]]说:"草书创作就如下棋,不能紧盯几子之得失,要谋全盘之大局。李志敏先生深谙此道,是当代草书一流高手,是真正靠功力取胜的书家。" <ref>[http://news.pku.edu.cn/xycf/2018-01/16/content_301031.htm 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书法评传],北京大学官网, 2018-01-16 </ref>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金开诚]]说:"改革开放以后,记不得从哪一年开始,才在大饭厅的东门看到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八个大字。我想,这一定就是校训了。这校训当然很好。因为其中所提出的四种行为指针都对人很有教益(特别在治学方面),值得广大师生铭记力行。过去,我每次路过大饭厅,都要对这八个字凝眸一观。这倒不是为了加固对校训的记忆;而是因为这八个字乃已故的北大书法家李志敏教授所书,李先生的书法雄健奔放,恰如传统书评中常常说到的"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一直得到我的很高评价。北大校训尤为李先生的精心之作,故而很耐人观玩。"
== 书苑轶事 ==
李志敏先生一九二五年四月生于湖北老河口,祖籍河南南阳界中镇李庄,从小读书习字,聪颖且仁义,深得邻里嘉赞。由于时局不靖,李志敏少年时代曾辗转于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求学。
一九四六年,李志敏考入武昌艺专学画,专攻水墨山水。据同学汤文选回忆,"他的书法功底好,入艺专不久,即成为班上画得最好的学生。许多人都向他学写字,他练过的字,就被同学拿去,当字贴来临写。此外,他还会刻图章,布局苍劲老道,也常有同学请他治印。他的书法、山水、治印都带有北派风格。"另一同学则回忆说:他"除了画画,还是画画,一天到晚关在画室里画画,写字及刻章。很少出去走走。他平常只穿蓝布长衫,吃得也很简单,生活很艰苦"。 <ref>[http://news.pku.edu.cn/xycf/2014-06/18/content_283714.htm 神清骨竦意真率:敬贺李志敏老师《草论》出版],北京大学官网,2014-06-18 </ref>
一九四九年,李志敏考入中国政法大学(由民国时著名的法科大学朝阳大学改建)。次年,该校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李志敏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一九五四年到北京大学法律系任教直到一九九四年初退休。李志敏先生精通英、法、德、俄等好几国外语,又有扎实的国学底子,曾任中国婚姻法学会副总干事、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民法教研室主任。一九五六年参加民法起草工作,一九七九年参加婚姻法修改调查研究工作,一九八四年参加公司法起草工作,曾讲授苏联民法、苏联和东欧国家民法、婚姻法、外国民商法、中国古代民法史、中国婚姻制度史、比较民法等课程和专题。一九八三年起在[[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主要法学著作有《民法教程》、《继承法概论》、《中国古代民法》(中国大陆地区最早出现的民法史著作 )、 <ref>[http://www.iolaw.org.cn/showArticle.asp?id=2363 法律史文献及其检索],中国法学网,2015-01-01</ref> 《外国民商法》,主编有《比较家庭法》等书,翻译了《施蒂纳和许来特的比较》等文章,校阅了《国际合同》、英国《合同法概论》等著作。教过的学生有李克强、何勤华等。 <ref>[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8944093.html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文章:一边走路一边背英语的李克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03月11日</ref>
李志敏老师的生活是非常不幸的。1954年他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分配到了刚恢复成立的北京大学法律系工作。刚开始想在民法专业上有所努力,他在《工人日报》工作的妻子孟昭蓉因心直口快而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被打成了右派。李老师受到了牵连,他虽仍在北大工作,但孟老师却被发配回河北唐山。 <ref>[http://www.fxcxw.org/index.php/Home/Dajia/artIndex/id/2979/tid/7.html 北大法律77级:我的精神家园(上)],《法制日报》,2009-11-02</ref> 李先生一生坎坷,生活比较拮据,他的两个女儿竟葬身唐山大地震。<ref>[http://pkunews.pku.edu.cn/zdlm/2014-04/16/content_282330.htm 大墨淋漓 气象刚严——怀念书法家李志敏先生],北京大学新闻网,2014-04-16 </ref>
1979年,李志敏和张学书校长、[[赵宝煦]]、[[张振国]]等老师发起成立燕园书画会。[[陈玉龙]]、[[杨辛]]、[[葛路]]、[[罗荣渠]]诸教授以及在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竞赛获奖者[[曹宝麟]]、[[华人德]]、[[白谦慎]]和[[张辛]]四位学生热诚襄赞其事。在李志敏会长带领下,燕园书画会同仁踵武前贤,整合北大书法人才,切磋书艺,举办书法展览和讲座,开展校内外、国内外书法艺术交流,指导学生书法实践。北大书坛呈现一片生机。
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李志敏携赵宝煦、[[金开诚]]、杨辛和陈玉龙四位教授加入,北大成为全国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最多的高校。不久张辛和葛路、罗荣渠教授也相继加入中国书协。李先生还走遍全国,到处讲学或参加笔会,德艺双馨,声名渐起。80年代中期志敏先生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市书协副主席 <ref>[http://pkunews.pku.edu.cn/zdlm/2014-04/16/content_282330.htm 大墨淋漓 气象刚严——怀念书法家李志敏先生],北京大学新闻网,2014-04-16 </ref> 1988年,[[启功]]先生当选为北京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在他的郑重提议下,李志敏先生当选为北京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任评审委员会主任,[[柳倩]]、[[蓝玉崧]]、谷溪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卜希阳、[[尹瘦石]]、吴未淳、欧阳中石、秦公、[[袁其微]]、徐焕荣、[[康殷]]为评审委员。两人与其他书道好友一起将书法协会发展壮大,助推中国书法的发展繁荣,影响日盛。 <ref>[http://news.pku.edu.cn/xycf/2017-09/08/content_299123.htm 书法大家李志敏轶事],北京大学官网,2017-09-08 </ref>
上世纪80年代,一次北大美术社请校外顾问[[廖静文]]、[[钱绍武]]、[[范曾]]出席完"红楼画展"评奖活动已是晚饭时刻,只好来到北大当时唯一对外的燕春园餐厅。那是寒冷的十二月,夜色降临,北风呼啸,涮羊肉的锅子已经摆好,一桌人一定饥肠辘轳,可多数人都客气着,特别是学生辈虽早已不断地咽着难以自禁的口水可还是装作不饿地硬撑着。几位北大美术社的学生谁也掏不出这顿饭钱,那时侯太贫寒了,最后是李志敏先生自掏腰包解围的,其实李先生那时也不宽裕的,至今还记得[[范曾]]用馒头沾着羊肉汤玩笑地说:"涮羊肉改成涮馒头了。"还有一次北大美术社请[[华君武]]来北大作讲座,李志敏作为美术社顾问老师迎接。美术社的李晓峰、刘小刚等同学看到李志敏先生刚刚从厕所出来,一边系着裤扣,一边赶上前去与华老握手,李先生不拘小节得让人想到《庄子》的"解衣盘礴"。
1990年秋由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发起开办了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这是北京大学建校以来面向全国招生的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共有来自全国各地100余名学员来北大深造。这届研究班由李志敏先生任总指导,[[陈玉龙]]、[[杨辛]]、[[季羡林]]、[[袁行霈]]、张辛(此夫)、[[沈鹏]]、[[欧阳中石]]、[[钱绍武]]、[[张振国]](翁图)等为主要师资力量。[[启功]]先生对这届研究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还推荐了不少后学来研究班学习。[[赵朴初]]先生是佛教界的领袖,也积极参与推动书法的繁荣。鉴于当时[[赵朴初]]先生年事已高,李志敏先生和杨辛先生,及当时还是北大青年教师、后为当代文人书法领军人物的[[张辛]]等,多次上门与赵朴初先生切磋书法问题,留下不少难忘的瞬间。赵朴初先生后来视李志敏先生为当代书法的扛鼎者、引领人,还多次对李先生开创的"引碑入草"提出可贵的建议。
李志敏生前曾任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北京大学燕园书画会会长等职。他脚踏实地工作,对头衔并不感兴趣。"德不可伪立,名不可虚成,艺不可诈取",这是他做人从艺的信条。他在实践这一信条中光明磊落地度过信仰无愧的一生。他临危在病榻轻轻自语:"走,走,戴上眼镜,穿上风雨衣,走到很远的地方去!" <ref>[http://pkunews.pku.edu.cn/xycf/2014-12/08/content_286389.htm 首批“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得主葛路教授撰文:当代书坛一杰李志敏],北京大学官网,2014-12-08 </ref>
== 作品赏析 ==
[[File:T01e72146b634c6246f.jpg|缩略图|右||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e72146b634c6246f.jpg 原图链接]]]
李志敏的书法探索之路,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岁以前,遍临诸体百家,探求时代书风,以碑入手志图引碑入草,作品雄强朴拙、大墨淋漓,但碑之用笔过露,草之意韵不足,碑草融合未及浑然一体。第二阶段是60到65岁,偏于今草探索,尤重唐草笔意,辅参北碑气象,用笔纵横恣睢,点画生涩老辣,章法贯通意连,颇显癫素风神。第三阶段是65到69岁,致力将碑之笔法和神韵彻底引入狂草之中,兼融"流放姿纵"与"苍茫雄浑"于一体,力求化碑魂于狂草自由之境,开创引碑入草独特书风。纵观现当代书坛,书法境界每五年时间既能风貌大变、上大台阶者寥若晨星,而李志敏先生以书论和书艺兼修、篆隶楷行草五体皆能的坚实根基做到了。[ <ref>[http://news.pku.edu.cn/xycf/2018-01/16/content_301031.htm 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书法评传],北京大学官网,2018-01-16 </ref>
[[引碑入草]]是碑帖结合的一种高级形态,对于书法的走向很有影响。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书法大家李志敏率先倡导并实践引碑入草,其探索为准确把握当代书法发展方向及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书法诸体中,[[草书]]与碑学风貌距离最远,最具实践之难度,其实践价值亦最大,故[[引碑入草]]应为碑帖结合之高级形态。作为有深厚学养和艺术创造力的书家,李志敏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深刻洞悉这一发展趋向,在汲取前辈书家碑帖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率先明确提出"引碑入草"的命题,并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和探索,将碑派书法之内核及精神植入草书,使[[草书]]从笔法、结体到风貌为之大变。<ref>[http://pkunews.pku.edu.cn/xycf/2015-01/08/content_286976.htm “引碑入草”的书法史意义及李志敏的开创性探索],北京大学新闻网,2015-01-08 </ref>
[[李志敏]]引碑入草作品的大气磅礴之势,得益于[[魏碑]]方笔和圆笔的浑然妙用。同时以狂草神韵境界为精神内核与之互通互融,亦方亦圆,方圆兼备,流畅中不失劲正之气。他将碑的墨法引到大草之中,厚涩之间现朴拙,酣畅之中出力道,形成浓枯对比更为强烈、线条点画更具张力、视觉感官更具冲击力的墨风特色。他注重"用笔贵约,约而能真",在"化线为点"的探索中将"点"的运用推向极致,打破以传统点线互补为布局的固定模式。
[[引碑入草]]的开创性探索的意义,正在于李志敏的思维里有着明确的取舍原则和强烈的求变思路,即集中将碑的最本质笔法和雄强之风貌,从根本上植入草书特别是狂草实践之中,同时,他又敢于果断舍弃一些固有的技法原则和要求,结字高古,取法汉魏,用笔大胆,点画简省,结体奇异险峻,使他的草书书风兼具"流放姿纵"和"苍茫雄浑"的神韵。此外,他的每一幅草书作品都极力寻求变化和差异,这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千篇多面"的特点,但整体上又能体现出凝重粗犷、雄奇厚拙的碑学意蕴。
任何一种书体和书风从开始萌芽到发展成熟,都需要历经岁月的多重砥砺和洗礼。[[李志敏]]作为[[引碑入草]]的开创者所进行的探索,为当代书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值得书法理论界认真研究和借鉴。 <ref>[http://edu.people.com.cn/n/2015/0214/c1053-26566243.html “引碑入草”:于笔墨中见大美],人民网,2015年02月14日</ref>
== 艺术品鉴 ==
客观地说,李志敏的草书由于特殊的用笔和结字,造成用笔过于紧张、逼迫、压抑、收束,他的用线与其擅用顿挫笔法的碑书不同,中间没有起伏,是一笔拉过,比如说写一根线,他的用笔就注力于两端,起笔顿,收笔顿,线就是两点的连接,中间猛掣过去,与[[张瑞图]]、张海的用笔节奏类似,这样的用笔是特点,但是由于运用的有些过于偏执、果断,也就使其线条的"肉"感、"墨"气略有丧失,有"气促"之感。值得欣喜的是:他的笔势很丰富,比[[张瑞图]]丰富一些,一定程度可弥补作品的紧张感。
如果李先生不是那么早过世的话还会更好的,有时候艺术家前进的步伐被人生的短暂无情地阻止了。但与现当代书家的艺术水准比较,他仍具有难以超越的艺术高度。他的书法造诣和境界,终会得到中国书法界和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ref>[http://pkunews.pku.edu.cn/sdpl/2014-01/06/content_280874.htm 引碑入草 笔走龙蛇——草书大家李志敏],北京大学新闻网,2014-01-06 </ref>
== 人物评价 ==
第三句是[[于右任]]的话,"国画无定法而有定理"。我要说这是艺术之通理,书法自不例外。而用之评价李志敏书法尤为合适。我国由来不重方法论,"庖丁解牛","解衣盘礴"等等即其谓也,这其实正是艺术的高境界。李志敏先生正是步入此一境界的艺术家。虽然有些人对李先生书法不以为然,或有非议,比如赵朴初先生就曾对李先生书法提出批评。但我们认为除去见仁见智原因外,多少还是因为有些人对书法之"理"缺乏应有认识。什么是书法的"定理"?还是孙过庭说的"人书俱老",即内实,老到,点画质量高;结字高古,字字有出处;章法行气贯通,血脉相连。李志敏做到了。
第四句是常说的一句话,"笔墨当随时代",这是清画家[[石涛]]说的。毋庸置疑,这句话意义深远。但而今我们不禁要问:时代如何理解?我们要随什么?大家都知道当今人类在物化:要么动物化,要么器物化。我常说"蔽于 用,役于物,迷于客"是当今人类,当今时代的基本特点。因此社会才走向浮躁,走向功利,甚至走向疯狂和罪恶。试问,如此时代特点我们能追随吗?当然不能。然而遗憾的是当今竟涌现出了那么多的"时代弄潮儿",他们"夸略旧规,驰骛新作"。一味求新求奇,肆意外化,追求外在的感官刺激;有意无意地硬笔化,也就是拿着毛笔当硬笔来耍:要么笔根硬擦,小笔展大字,要么侧锋乱抹。我以为所谓"笔墨当随时代"的正解还是清人董棨所说:"用古人之规矩,而抒写自己之性灵。"这实际是中国艺术创作的通则。特定时代产生特定文化产品。规矩是古代艺术家基于中国既定文化心理结构特征,在一种特定人文背景下创生的,不可再造,不能复为。我们今天所谓艺术实践无非是运用古人这些规矩,抒发自己的情感,书写自己的心灵,表现自己的生活。李志敏先生就是一个懂规矩,守规矩的道地的艺术家,并没有背离古制,去之过远。<ref>[http://pkunews.pku.edu.cn/zdlm/2014-04/16/content_282330.htm 大墨淋漓 气象刚严——怀念书法家李志敏先生],北京大学新闻网,2014-04-16 </ref> == 参考资料 ==
3,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