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志敏

移除 15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吴志攀]]在《[[草论]]-三春堂狂草》一书序言中写道,北大美学家兼书法家[[杨辛]]先生对我说过:"李志敏老师创造了当代中国草书的一个高峰。"北大另一位书法家[[张振国]]教授曾对我说,北京的高校里面有三个人书法最好,北师大的[[启功]]老师、首师大的[[欧阳中石]]老师、北大的李志敏老师,三足鼎立。李老师的[[草书]]和[[魏碑]]写得最好,可惜他走得最早。如果李老师今天还在,那他的名气一定大得很。这些评价,我都是信服的。张老师还说,李老师在世时,谈到名气时曾对人说过,"生前不鸣,死后留名"。这八个字,正是李老师一生淡泊的写照。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说:李志敏书法对[[张旭]]《[[古诗四帖]]》有精深的研究,笔法苍茫古朴,横向取势,强调书法意象之美,讲究因象而得意,因意而成象,意与象混而成书,浅识书者,得其象,不解其意,深识书者,得其意而意其象。他精于书法的意,也精于书法的象。其狂草作品借字成象,因文造境。志敏教授曾送我一幅作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用笔极为大胆,任意挥洒,笔走龙蛇,尽显大家风范。 <ref>[http://ltsfgs.zjol.com.cn/shufa/system/2013/08/27/019560033_02.shtml 王岳川:北大百年书法简史回顾],浙江在线,2013-08-21</ref>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张辛]]教授说:北大历史上的名书法家只有[[章梫]]、金息侯、[[罗复堪]]、[[沈尹默]]等寥寥几人而已。李志敏先生独步一时,是著名书法家,是书名显于学名或曰书法和学问兼二为一的教授,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第一人。这由北大各院系所的老匾牌,由原写在百年讲堂的北大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八个大字,由镌刻在原法学院逸夫楼前的"建楼铭",由散落于全国大江南北数以千计、万计的书法作品可以见证。
== 作品赏析 ==
[[File:T01e72146b634c6246f.jpg|缩略图|右||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e72146b634c6246f.jpg 原图链接]]]李志敏的书法探索之路,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岁以前,遍临诸体百家,探求时代书风,以碑入手志图引碑入草,作品雄强朴拙、大墨淋漓,但碑之用笔过露,草之意韵不足,碑草融合未及浑然一体。第二阶段是60到65岁,偏于今草探索,尤重唐草笔意,辅参北碑气象,用笔纵横恣睢,点画生涩老辣,章法贯通意连,颇显癫素风神。第三阶段是65到69岁,致力将碑之笔法和神韵彻底引入狂草之中,兼融"流放姿纵"与"苍茫雄浑"于一体,力求化碑魂于狂草自由之境,开创引碑入草独特书风。纵观现当代书坛,书法境界每五年时间既能风貌大变、上大台阶者寥若晨星,而李志敏先生以书论和书艺兼修、篆隶楷行草五体皆能的坚实根基做到了。[ <ref>[http://news.pku.edu.cn/xycf/2018-01/16/content_301031.htm 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书法评传],北京大学官网,2018-01-16 </ref>
[[引碑入草]]是碑帖结合的一种高级形态,对于书法的走向很有影响。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书法大家李志敏率先倡导并实践引碑入草,其探索为准确把握当代书法发展方向及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File:T01e72146b634c6246f.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e72146b634c6246f.jpg 原图链接]]]
在书法诸体中,[[草书]]与碑学风貌距离最远,最具实践之难度,其实践价值亦最大,故[[引碑入草]]应为碑帖结合之高级形态。作为有深厚学养和艺术创造力的书家,李志敏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深刻洞悉这一发展趋向,在汲取前辈书家碑帖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率先明确提出"引碑入草"的命题,并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和探索,将碑派书法之内核及精神植入草书,使[[草书]]从笔法、结体到风貌为之大变。 <ref>[http://pkunews.pku.edu.cn/xycf/2015-01/08/content_286976.htm “引碑入草”的书法史意义及李志敏的开创性探索],北京大学新闻网,2015-01-08 </ref>
[[引碑入草]]的开创性探索的意义,正在于李志敏的思维里有着明确的取舍原则和强烈的求变思路,即集中将碑的最本质笔法和雄强之风貌,从根本上植入草书特别是狂草实践之中,同时,他又敢于果断舍弃一些固有的技法原则和要求,结字高古,取法汉魏,用笔大胆,点画简省,结体奇异险峻,使他的草书书风兼具"流放姿纵"和"苍茫雄浑"的神韵。此外,他的每一幅草书作品都极力寻求变化和差异,这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千篇多面"的特点,但整体上又能体现出凝重粗犷、雄奇厚拙的碑学意蕴。
任何一种书体和书风从开始萌芽到发展成熟,都需要历经岁月的多重砥砺和洗礼。[[李志敏]]作为[[引碑入草]]的开创者所进行的探索,为当代书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值得书法理论界认真研究和借鉴。 <ref>[http://edu.people.com.cn/n/2015/0214/c1053-26566243.html “引碑入草”:于笔墨中见大美],人民网,2015年02月14日</ref>
== 艺术品鉴 ==
3,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