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志敏

增加 50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李志敏
| 圖像 = [[File: 李咏2018T01dc08059d04700928.jpg|缩略图|center|[httphttps://pic5p1.nipicssl.qhmsg.com/20100111dr/270_500_/4125101_111120055643_2t01dc08059d04700928.jpg ?size=352x450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书法家、教授
| 出生日期 = 1925
== 人物生平 ==
[[File:T01ce4415af76349063.jpg|缩略图|右||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ce4415af76349063.jpg 原图链接]]]
李志敏 男,汉族,出生于湖北老河口,祖籍河南南阳。少时临习楷书多年,1946年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攻书画,广泛临习汉魏碑刻及大小篆,1950年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到北京大学执教。毕生致力于草书探索,所作纵横恣肆,气势贯通。作品为各地博物馆、纪念馆、书画院收藏及收入《中国书画》、《中国现代书法选》、《中国古今书法选》和日本出版的《中国书画家作品选》等,或被刻石。其中《中国当代著名书家》(一九九二年五月出版)一书载文专门介绍其[[书法]]。发表《论书法的神韵》、《谈魏碑的临习》、《泰山碑刻赞》等论文。他的许多书法作品作为北大珍品赠予国际友人,他于一九八五年应邀访问日本,交流书艺,一九八八年应邀在华盛顿大学讲学,作书法专题讲演。 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艺委会副主任,北京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评审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燕园书画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
== 书苑轶事 ==
[[File:T01a3b890ed00f1272c.jpg|缩略图|右||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a3b890ed00f1272c.jpg 原图链接]]]
李志敏先生一九二五年四月生于湖北老河口,祖籍河南南阳界中镇李庄,从小读书习字,聪颖且仁义,深得邻里嘉赞。由于时局不靖,李志敏少年时代曾辗转于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求学。
上世纪80年代,一次北大美术社请校外顾问[[廖静文]]、[[钱绍武]]、[[范曾]]出席完"红楼画展"评奖活动已是晚饭时刻,只好来到北大当时唯一对外的燕春园餐厅。那是寒冷的十二月,夜色降临,北风呼啸,涮羊肉的锅子已经摆好,一桌人一定饥肠辘轳,可多数人都客气着,特别是学生辈虽早已不断地咽着难以自禁的口水可还是装作不饿地硬撑着。几位北大美术社的学生谁也掏不出这顿饭钱,那时侯太贫寒了,最后是李志敏先生自掏腰包解围的,其实李先生那时也不宽裕的,至今还记得[[范曾]]用馒头沾着羊肉汤玩笑地说:"涮羊肉改成涮馒头了。"还有一次北大美术社请[[华君武]]来北大作讲座,李志敏作为美术社顾问老师迎接。美术社的李晓峰、刘小刚等同学看到李志敏先生刚刚从厕所出来,一边系着裤扣,一边赶上前去与华老握手,李先生不拘小节得让人想到《庄子》的"解衣盘礴"。
1990年秋由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发起开办了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这是北京大学建校以来面向全国招生的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共有来自全国各地100余名学员来北大深造。这届研究班由李志敏先生任总指导,[[陈玉龙]]、[[杨辛]]、[[季羡林]]、[[袁行霈]]、张辛(此夫)、[[沈鹏]]、[[欧阳中石]]、[[钱绍武]]、[[张振国]](翁图)等为主要师资力量。[[启功]]先生对这届研究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还推荐了不少后学来研究班学习。[[赵朴初]]先生是佛教界的领袖,也积极参与推动书法的繁荣。鉴于当时 [[ 赵朴初 ]] 先生年事已高,李志敏先生和杨辛先生,及当时还是北大青年教师、后为当代文人书法领军人物的 [[ 张辛 ]] 等,多次上门与赵朴初先生切磋书法问题,留下不少难忘的瞬间。赵朴初先生后来视李志敏先生为当代书法的扛鼎者、引领人,还多次对李先生开创的"引碑入草"提出可贵的建议。
李志敏生前曾任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北京大学燕园书画会会长等职。他脚踏实地工作,对头衔并不感兴趣。"德不可伪立,名不可虚成,艺不可诈取",这是他做人从艺的信条。他在实践这一信条中光明磊落地度过信仰无愧的一生。他临危在病榻轻轻自语:"走,走,戴上眼镜,穿上风雨衣,走到很远的地方去!"
== 作品赏析 ==
[[File:T01e72146b634c6246f.jpg|缩略图|右||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e72146b634c6246f.jpg 原图链接]]]
李志敏的书法探索之路,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岁以前,遍临诸体百家,探求时代书风,以碑入手志图引碑入草,作品雄强朴拙、大墨淋漓,但碑之用笔过露,草之意韵不足,碑草融合未及浑然一体。第二阶段是60到65岁,偏于今草探索,尤重唐草笔意,辅参北碑气象,用笔纵横恣睢,点画生涩老辣,章法贯通意连,颇显癫素风神。第三阶段是65到69岁,致力将碑之笔法和神韵彻底引入狂草之中,兼融"流放姿纵"与"苍茫雄浑"于一体,力求化碑魂于狂草自由之境,开创引碑入草独特书风。纵观现当代书坛,书法境界每五年时间既能风貌大变、上大台阶者寥若晨星,而李志敏先生以书论和书艺兼修、篆隶楷行草五体皆能的坚实根基做到了。
[[ 引碑入草 ]] 是碑帖结合的一种高级形态,对于书法的走向很有影响。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书法大家李志敏率先倡导并实践引碑入草,其探索为准确把握当代书法发展方向及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书法诸体中, [[ 草书 ]] 与碑学风貌距离最远,最具实践之难度,其实践价值亦最大,故 [[ 引碑入草 ]] 应为碑帖结合之高级形态。作为有深厚学养和艺术创造力的书家,李志敏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深刻洞悉这一发展趋向,在汲取前辈书家碑帖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率先明确提出"引碑入草"的命题,并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和探索,将碑派书法之内核及精神植入草书,使 [[ 草书 ]] 从笔法、结体到风貌为之大变。
[[ 李志敏 ]] 引碑入草作品的大气磅礴之势,得益于 [[ 魏碑 ]] 方笔和圆笔的浑然妙用。同时以狂草神韵境界为精神内核与之互通互融,亦方亦圆,方圆兼备,流畅中不失劲正之气。他将碑的墨法引到大草之中,厚涩之间现朴拙,酣畅之中出力道,形成浓枯对比更为强烈、线条点画更具张力、视觉感官更具冲击力的墨风特色。他注重"用笔贵约,约而能真",在"化线为点"的探索中将"点"的运用推向极致,打破以传统点线互补为布局的固定模式。
[[ 引碑入草 ]] 的开创性探索的意义,正在于李志敏的思维里有着明确的取舍原则和强烈的求变思路,即集中将碑的最本质笔法和雄强之风貌,从根本上植入草书特别是狂草实践之中,同时,他又敢于果断舍弃一些固有的技法原则和要求,结字高古,取法汉魏,用笔大胆,点画简省,结体奇异险峻,使他的草书书风兼具"流放姿纵"和"苍茫雄浑"的神韵。此外,他的每一幅草书作品都极力寻求变化和差异,这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千篇多面"的特点,但整体上又能体现出凝重粗犷、雄奇厚拙的碑学意蕴。
任何一种书体和书风从开始萌芽到发展成熟,都需要历经岁月的多重砥砺和洗礼。 [[ 李志敏 ]] 作为 [[ 引碑入草 ]] 的开创者所进行的探索,为当代书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值得书法理论界认真研究和借鉴。
== 艺术品鉴 ==
[[ 林散之 ]] 草书为飘逸之美,李志敏草书为苍茫之美,风格迥异,刚柔互补,并称为圣。有当代草书" [[ 南林北李]]"两大家之誉。李志敏遍学历代书法大家,倡导"碑帖结合"," [[ 引碑入草]]"是他的 一大贡献。他写草书走"纯草"的路数,很少夹杂行书结体,用笔简、短、枯、利、碎、险,长形的连绵线不多,走的是急碎步,颇类 [[ 怀素 ]] 拓片《 [[ 大草千字文 ]] 》。但不同的是李志敏的草书更为凌厉,尖利的锐角线迭出,笔线时生"毛刺",有时感到刺目,带有碑所特有的厚重、骨力和气势。
李志敏先生的草书个性十分强烈。 [[ 草书 ]] ,历来是连绵线的艺术,而李志敏的草书却是"点"的散步--每个线段都有"缩线变点"的趋势,整体看一幅作品就像是点的舞蹈,故此李志敏的草书可称"散点派",这在中国草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具有开创性。
为了避免点的增多阻碍笔势流动的快感,李志敏在使用很少的"字连"基础上更多地依靠字的欹侧(体连)与笔与笔方向上的(势连)遥相承接,来达到个性化的效果。而且许多单字结构有意做到不完整,对比、呼应、补救等在一个字中应该完成的东西常常依靠多个字来集体促成,在这里单字往往是一个传统完整"字"的部件,两字或多字的"字组"才是一个圆满的"字"概念--多字成一字是也。其笔与笔不管连绵还是不连绵都有一股强劲的、集中的力势冲在前面拉引着身后的一串串字,其书大散而具大聚之态。
李志敏草书开启了狂草的动力内核,当代书家很少企及。他的用笔旋律是那么的自然,了无挂碍。各种斜线的大量使用使其书写节奏、笔势与古今草书家拉开了距离,李志敏是真正体悟到草书境界和旋律者。
客观地说,李志敏的草书由于特殊的用笔和结字,造成用笔过于紧张、逼迫、压抑、收束,他的用线与其擅用顿挫笔法的碑书不同,中间没有起伏,是一笔拉过,比如说写一根线,他的用笔就注力于两端,起笔顿,收笔顿,线就是两点的连接,中间猛掣过去,与 [[ 张瑞图 ]] 、张海的用笔节奏类似,这样的用笔是特点,但是由于运用的有些过于偏执、果断,也就使其线条的"肉"感、"墨"气略有丧失,有"气促"之感。值得欣喜的是:他的笔势很丰富,比 [[ 张瑞图 ]] 丰富一些,一定程度可弥补作品的紧张感。
如果李先生不是那么早过世的话还会更好的,有时候艺术家前进的步伐被人生的短暂无情地阻止了。但与现当代书家的艺术水准比较,他仍具有难以超越的艺术高度。他的书法造诣和境界,终会得到中国书法界和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李志敏生前在谈到自己的书法之路时说过:"我不在乎现在,在乎三百年后。" 关于李志敏意义我要讲四句话。
第一句是 [[ 孔子 ]] 的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荀子 ]] 后来解释,"为己之学"是君子之学。"为人之学"是小人之学。"为己之学"是"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肢,行乎动静"。"为人之学"则是"入乎耳,出乎口"。"为己"是"欲得之于己",在修身,说到底就是做自己。因为人生在世第一做不得神,第二做不得物,第三也做不得别人,只能做自己。那如何做好自己,只能学,只能修身。书法无疑是修身理性,提升生命境界,做好自己的优良方法或途径。因此我常说书法是一个学者、一个文人基本素质的体现。不必张扬,不必显摆,不必作秀,不必像某些经常见诸报端,见诸荧屏的"为人"者那样,四处招摇,不知深浅,玩名词、概念。李志敏先生是君子,是传统型的"为己"的学者,是真正意义的书法家。
第二句是 [[ 米芾 ]] 的话,书法"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书法实践历史上一直有此两路,而由来为人所不齿。我称其为"不明道","不入流"。而当今却有不少人亦然热衷此道,鼓努为力,非俗即怪。或弄姿作态,装腔作势,摆弄牵扯,"经营位置";或胡涂乱抹,飞毛乍翅,任笔成形,而美其名曰:追求视觉冲击力。俗哉!怪哉!恶哉!李志敏先生是"贵形"者,是形不美誓不休的艺术创造者。李先生书法激而不厉,狂而不怪,放而有节,沉而不滞。虽稍失刚狠,并不为过,恰性情所致。李志敏书法有本,本于碑学。米芾说过"碑不可学"。因为碑是刀刻的,而书法毕竟是毛笔的表现。如一意学碑,模仿刀法,势必棱角毕现,失于刚狠。李志敏书法很独到,他由此及彼过渡得很好。他的草书不滞涩,很流畅。点画有力度,沉而不浮;结字或出奇而不怪;布白非如"算子",而是"星光闪烁"。总之大墨淋漓,气象刚严。
第三句是 [[ 于右任 ]] 的话,"国画无定法而有定理"。我要说这是艺术之通理,书法自不例外。而用之评价李志敏书法尤为合适。我国由来不重方法论,"庖丁解牛","解衣盘礴"等等即其谓也,这其实正是艺术的高境界。李志敏先生正是步入此一境界的艺术家。虽然有些人对李先生书法不以为然,或有非议,比如赵朴初先生就曾对李先生书法提出批评。但我们认为除去见仁见智原因外,多少还是因为有些人对书法之"理"缺乏应有认识。什么是书法的"定理"?还是孙过庭说的"人书俱老",即内实,老到,点画质量高;结字高古,字字有出处;章法行气贯通,血脉相连。李志敏做到了。
第四句是常说的一句话,"笔墨当随时代",这是清画家 [[ 石涛 ]] 说的。毋庸置疑,这句话意义深远。但而今我们不禁要问:时代如何理解?我们要随什么?大家都知道当今人类在物化:要么动物化,要么器物化。我常说"蔽于 用,役于物,迷于客"是当今人类,当今时代的基本特点。因此社会才走向浮躁,走向功利,甚至走向疯狂和罪恶。试问,如此时代特点我们能追随吗?当然不能。然而遗憾的是当今竟涌现出了那么多的"时代弄潮儿",他们"夸略旧规,驰骛新作"。一味求新求奇,肆意外化,追求外在的感官刺激;有意无意地硬笔化,也就是拿着毛笔当硬笔来耍:要么笔根硬擦,小笔展大字,要么侧锋乱抹。我以为所谓"笔墨当随时代"的正解还是清人董棨所说:"用古人之规矩,而抒写自己之性灵。"这实际是中国艺术创作的通则。特定时代产生特定文化产品。规矩是古代艺术家基于中国既定文化心理结构特征,在一种特定人文背景下创生的,不可再造,不能复为。我们今天所谓艺术实践无非是运用古人这些规矩,抒发自己的情感,书写自己的心灵,表现自己的生活。李志敏先生就是一个懂规矩,守规矩的道地的艺术家,并没有背离古制,去之过远。
3,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