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修道

增加 28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修道.jpg|35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29/24dddd18aa474175afce1c21348b93fc.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37196375_341793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修道''',义为对“[[道]]”的修炼,或称修真,对真炁的修炼,以希炼为真人;是[[信仰]]道教的古人希望“长生久视”,通过对生命理解和平常对自己身体的观察,总结出的精神和身体的修炼方法。[[道教]]修道之人要看的典籍一般有《[[道德经]]》、《周易参同契》、《悟真篇》、《清静经》、《太平经》 <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328/00/14740753_364356869.shtml 《太平经》 ],360个人图书馆,2014-3-28</ref> 等。儒教和佛教也沿用“修道”词汇,与修行基本同义。
==概述==
修道法,至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两大派,后发展出的[[儒教]]和道教扩展了两者的理论。
以[[孔子]]为首的儒家继承和发扬尧舜禹汤的文武之道,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入世之法。其门徒[[曾子]]所著的《大学》,子思所著的《[[中庸]]》,阐述儒家的养生修身心法。曾子谓:“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子思]]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曾子的“止于至善”和子思的“致中和”都是要求调适性情,使之处于中和、至善之地,有益于心身的[[健康]]。又如[[孟子]]所说的:“人有鸡犬放,而知求之,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儒家养生之道要懂得“收放心”,“养吾浩然之气”。儒家在两宋时期发展出程朱理学 <ref>[http://www.todayonhistory.com/lishi/201510/23114.html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历史上的今天,2015-10-30 </ref> ,具有[[宗教]]化的特征,也称为儒教。
道家以老子为首,其《道德经》已成为道教之祖书,道教又对道家的修身法进行了宗教化的发展。[[庄子]]的《南华经》(即《庄子》)、[[魏伯阳]]的《参同契》、[[张伯端]]的《悟真篇》,以及后来的“丹经(炼丹)、道书(道经、善书)”,无不阐述发扬养生修道观。老子之道其大则无所不包,其细则无所不入。生天地,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道生“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提倡“虚无”或“无为”,虚中有实,无中生有,认为万物从虚无中来,在养生上则是虚其心而实其腹,从而强其身而壮其骨。“无为”实是无不为,指存无为之心,而行有为之法 (或存有为之心,而行无为之法),即存无守有:“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道教还吸收了佛教的因果轮回观点和禅定,将行善、积功德作为修道的一种入世方法,禅定则融入自家的理解,自开一派,称为打坐。
<center>{{#iDisplay:i0850gni21l|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200 宗教總論]]
262,51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