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货郎

增加 5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货郎.jpg|350px|缩略图|右|<big>卖货郎</big>[http://s10.sinaimg.cn/mw690/004m9qULty6TF345GOd49&69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eeefbf0102w8l2.html 来自 新浪网 的图片]]]
''' 货郎 ''' ,亦称“货郎子”,指旧时民间在 [[ 农村 ]] [[ 城市 ]] 小街僻巷流动贩卖日用杂货的商贩,有的兼收购土特产品。游走于村屯乡里、城镇街巷,走街串巷,挑着扁担,贩卖日用小百货的“移动商店”。一般使用 [[ 拨浪鼓 ]] 、小锣等响器来招徕顾客。
==介绍==
货郎是乡野一道遥远的风景。这风景在七十年代末是极常见的。一位位淳厚朴实带外地口音的中年汉子, 宽厚有力的肩膀挑着一根竹 [[ 扁担, ]], 两只特制的大竹筐里盛满各式各样的小百货, 扁担两头用红绳线吊着妇女用的鲜艳夺目的发夹、上学孩子们用的本笔等。
旧时,有货郎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货郎摇鼓还有名堂,进村摇的鼓点是“出动,出动,出出动。”唤人们出来购货。人出来多了,货郎就高兴地摇“嘿得隆咚! 嘿得隆咚! ”建国后, [[ 交通 ]] 渐渐便利, [[ 商品 ]] 流通较快,货郎担已逐渐消失。
货郎挑的杂货担。亦指货郎。 元王晔 《桃花女》楔子:“我待绣几朵花儿,可没针使,急切里等不得货郎担儿来买。”《 [[ 水浒传 ]] 》第七四回:“你既然装做货郎担儿,你且唱个 [[ 山东 ]] 《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又御用监武英殿画士,所画锦盆堆则名花杂果,或货郎担则百物毕陈。”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四:“这边树底下也常歇下来一两副货郎担,或是卖 [[ 西瓜 ]] 的。”亦省作“ 货担 ”。 金平 《迷彩》:“几副货担、一座曲尺柜,围一群叽叽喳喳的女人。” 平凡 《支农路上带头人》:“顿时,货担边像星期天的圩场一样热闹。”
货郎担早在 [[ 宋代 ]] 就有了一定的规模,南宋 [[ 画家 ]][[ 李嵩 ]] 曾绘有《货郎担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乡间也十分常见。但由于近现代城乡市场的发展,商铺密集,货郎担也逐渐减少,已不多见。
248,4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