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四平戏

增加 47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四平戏'''又名四评戏、四坪戏、四棚戏、四蓬戏,系由明代中叶流行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演变而来, [[ 嘉靖 ]] 年间盛行于徽州(安徽省歙县)一带,明末清初传入闽东北大山深处的 [[ 政和 ]] ,在政和县杨源乡及屏南县龙潭乡以历史原貌完整地延续至今 。
闽北四平戏是 [[ 福建省 ]] 流传的一种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现存于福建省屏南县的龙潭村和政和县的杨源村。龙潭村由当地陈姓家族自明末开始世代传承,谱系可考,在杨源村则是由张姓子孙传承,杨源村现存一座英节庙建于1662年,庙内有古戏台一座(戏台与庙是否同时兴建待考察)。其渊源于明代"稍变七阳"的四平腔,戏曲界称其为" [[ 中国 ]] 四平戏活化石"和"明代四平腔的遗响"。四平戏自明后时传入屏南以来,至今已传 15 代。每逢每年农历二月初九及八月初五,分别为 [[ 张谨 ]] 夫妇庆诞时,杨源村就要出现四平戏三天三夜,世代沿袭不断传承至今 。《 [[ 中国戏曲志--福建卷 ]]
2006年5月20日,四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据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平戏老艺人代代相传的说法,闽东地区的四平戏系明末该村名叫 [[ 陈清英]](音)的农民从 [[ 江西 ]] 学来,后父传子、子传孙,传媳妇不传女儿,至1982年已传16代,形成一套严格班规,并作为该村陈姓家族的传统祖业,从老人到小孩都会演唱。
清中叶是四平戏最兴盛时期,屏南县龙潭村仅有100多户人家,就有"老祥云"、"新祥云"、"赛祥云"等戏班。"老祥云"班成立于 [[ 清嘉 ]] 庆年间(1796~1820年),声誉很高,常年出乡演出,远至 [[ 江西 ]] [[ 浙江 ]] 等省。政和县杨源村的四平戏班,这时期也走出本县,到周宁、寿宁等县演出。同时,在嘉庆初年,有一个四平木偶戏班从 [[ 江西 ]] 传到政和县的禾洋村,到 [[ 光绪 ]] 七年(1881年),该班四平戏由木偶戏发展为人戏四平班。从清 [[ 道光 ]] [[ 光绪 ]] 年间(1821~1908年),政和的四平戏受到乱弹、皮黄声腔的影响,增加了《 [[ 挡马 ]] 》、《游龙戏凤》、《 [[ 大补缸 ]] 》、《小补缸》等京剧剧目和"唱下江乱弹"、"唱皮黄倒板"等曲调。而屏南龙潭村的四平戏因受其它声腔影响较小,故保留比较原始的面貌。
辛亥革命后,闽剧与京剧盛行,四平戏由衰落而濒临消亡,至80年代,仅存屏南县龙潭村一个民间职业四平戏班,在邻县偏僻山村流动演出。据统计,1992年,全年演出约70场。
另一路流行于闽南 [[ 漳州 ]] 、平和、漳浦、诏安、云霄、南靖等地的四平戏,据老艺人曾宪乙回忆,明末清初时,江西不少移民迁徙入闽,四平戏随之传入闽南,曾宪乙的祖先就是 [[ 江西 ]] 南丰县移民到闽南平和县的。清 [[ 乾隆 ]] 十三年(1748年),漳浦人 [[ 蔡伯龙 ]] 在《官音汇解释义》卷上"戏耍音乐"条中记载:"做正音,(正)唱官腔;做白字,(正)唱泉腔;做大班,(正)唱昆腔;做九角,(正)唱四平;做潮调,(正)唱潮腔……"说明明末清初四平戏已在闽南流行,至乾隆年间(1736~1795年),角色已从"七子班"发展到"九角",其音乐曲牌、传统剧目、伴奏乐器等均与闽东、闽北的四平戏大体相同,并把《 [[ 蔡伯喈不认前妻 ]] 》、《苏秦六国封相》、《刘文龙菱花镜》、《吕蒙正衣锦还乡》称为"四大棚头"戏。
清中叶后,闽南四平戏发展很快,行当角色从"九角"发展到"十二角",同时,从昆山腔、皮黄等声腔剧种吸收不少音乐唱腔与表演艺术,特别是后期唱南北路(二黄、西皮)的外江戏盛行,闽南四平戏受到很大影响,开始大量吸收皮黄曲调。从清末流传下来的传统剧本里发现,其唱腔绝大部分还在四平戏的曲牌名下标注为头板、二板、倒板、叠板、快板、摇板和"唱西皮"等。传统剧目除代表性的"四大棚头"外,增加了"四大弓马"(即《 [[ 铁弓缘 ]] 》、《千里驹》、《马陵道》、《忠义烈》)和"五大元记"(即《 [[ 满床笏 ]] 》、《五桂记》、《月华园》、《樊梨花》、《罗帕记》)。
[[File:四平戏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清末民初是闽南四平戏最繁盛的时期,漳属每县都有四平戏专业班社。在 [[ 漳州 ]] 、龙溪有"凤仪班"、"万盛班"、"玉凤班"、"永春班"等;在南靖、平和有"永丰班"、"荣华班"、"新福班"、"彩霞班"、"金麟凤班"、"麟凤班"等;在云霄、诏安有"万利班"、"庆乐堂班"、"全发班"等,演出《 [[ 状元游街 ]] 》、《金花报捷》、《贵妃醉酒》、《五代荣封》、《五台山》等剧目。平和县的风仪、万利等班还到闽西龙岩演出。民国24年(1935年),南靖县荣华班在龙岩演出后就地解散,艺人流落苏溪、条围、红坊、龙门等地教戏,以业余形式组班演出。
20世纪20年代,因芗剧崛起、潮剧盛行,闽南四平戏走向衰落。
===剧目===
四平戏传统剧目十分丰富,常演的有《 [[ 赶白兔 ]] 》、《刘锡》、《反五关》、《崔君瑞》、《中三元》、《 [[ 白鹦哥 ]] 》、《孟宗哭竹》、《虹桥渡》、《王十朋》、《 [[ 李彦贵 ]] 》、《施三德》、《刘沉香破洞》、《秦世美》、《 [[ 琥珀岭 ]] 》、《红娘请宴》、《铁镜记》、《南华山》、《 [[ 乌鸦记 ]] 》等80多本。
值得一提的是,四平戏完整地保留了《 [[ 荆钗记 ]] 》、《刘知远》、《拜月记》、《杀狗记》及《 [[ 琵琶记 ]] 》等五大宋元南戏的代表剧目。
===唱腔===
===特色技艺===
穿花对阵:屏南四平戏在《 [[ 赶白兔 ]] 》里,有一套十分完整而又与众不同的表演。每当双方兵马对阵作战时,双方各有四个龙套从下门同时出场,一方持刀,一方持枪,作"双蝴蝶"、"过黄门"、"火过弄"、"翻过门"等舞台调度,随即双方对向开始交锋,刀枪相架,彼此相持,台上出现四对兵卒作蛇形曲线绕转。然后一方中的两人站立舞台正中,背靠背,一个脸朝外,一个脸朝内,另两人分立两侧;另一方的四个龙套则从对方的右边,绕对方左边,形成"S"形,最后穿过中间的两人。绕穿之后,另一方也以同样的调度动作,作相对应的表演,呈现出舞台对称平衡美。然后,双方的四个龙套迅速分开两边,引出各自的将帅进行激烈的开打。这时,场上兵对卒,将对帅,刀枪交架,连成"一"字长阵穿花绕圈,层层包围,又层层解脱,随着紧锣密鼓,双方对阵速度加剧。最后,持抢的龙套直立不动,不停地向上抖动枪把,持刀的龙套也向上举起刀把,不停跳跃,表示一场激烈的混战,直至一方失败退下场为止。
插科打诨:丑角和净角不论念白还是动作,都通过大量的插科打诨来增加喜剧性。四平戏是用江西"蓝青"土官话演唱的,但丑角与净角都在念白中夹杂本地土话,甚至粗话,因而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赶白兔》"打猎回猎"一场里,两丑扮小校跟随刘承佑打猎、追赶白兔,来到李三娘屋旁时,小丑随意互相插科打诨,一个说来东,一个道去西,互相扯皮,故意打岔,利用本地方言"谐音"进行逗趣。当李三娘向他们哭诉深受哥嫂虐待时,丑甲说:"你妇人家讲了许多话,我无处藏,就藏在这帽子里。"说罢便取头上的帽子,左手托帽,右手作"抓话"表演,听一句,抓一把,然后把李三娘的话,都装进帽子里。接着丑乙匆匆从右边上场与丑甲相撞,把帽子碰落地上。丑乙问他:"刚才妇人家都说了哪些话?"丑甲说:"话都装在帽子里,结果被你碰落地上,全丢光了。"这种用"帽子装话"来体现没有文化的士卒的表演,为福建其它剧种所罕见。
逼写休书:在《赶白兔》里有一场"逼写休书"的表演。当 [[ 李三娘 ]] 的哥哥 [[ 李洪信 ]] 强迫妹夫 [[ 刘智远 ]] 写休书时,刘智远迫于无奈只好如实写下一纸:"刘智远同乡共里人,多蒙岳父岳母恩,念将女儿来结姻,三叔为媒说合亲,无端大舅心狠毒,迫写休书退还亲。"丑扮的李洪信接读休书,见其中不顺眼的字句,如"无端大舅心狠毒"的"无端"与"毒"字,"迫写休书退还亲"里的"迫"字时,便对着台下观众两手展开休书说:"这些字不好,我把它吃掉!"说罢便当场用嘴咬掉,然后把"休书"贴在脸上,让眼睛、鼻子、嘴巴从被咬掉那三个字的纸洞里露出来,并对观众说:"这些字我都吃进去了,现在有字读字,没字读窟窿。"以上这种丑角的表演,明显保留宋杂剧、南戏的诙谐与科诨。
[[File:四平戏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撒帐:屏南四平戏保留不少古代的民间婚俗,并加以艺术处理,搬上舞台。在《赶白兔》"招亲"这场戏里,有一段十分典型精彩的结婚"撒帐"的表演。当 [[ 刘智远 ]] [[ 李三娘 ]] 成亲拜堂时, [[ 李员外 ]] 夫妻端坐堂上,新郎新娘披红戴花,分坐左右,这时丑扮秋奴手拿一圆箩,内装五谷、彩花,绕着新郎新娘,边舞边唱《 [[ 撒帐歌 ]] 》。这首民歌分东、西、南、北、中五段,唱一段绕一圈,最后秋奴解下身上红绸带,让新郎新娘双双牵引进洞房。据老艺人说,这种表演直接来自民间婚礼习俗,当地人叫做"撒青"。
人当道具:在《 [[ 沉香破洞 ]] 》里的"题诗"这一场,生扮 [[ 刘锡 ]] 在圣母殿里见华岳 [[ 三娘 ]] 姿容秀丽,想在三娘神像的飘带上题诗,表示自己的爱慕之情。正提笔欲题,发现没有墨,只见殿上两边判官、一小鬼头上戴有帽子,于是喜出望外,便用笔杆轻轻刮下判官乌纱帽上的乌烟,调水当墨。戏中的判官、小鬼均由演员扮演,一直不动,形同偶像。这种实虚结合的表演,达到以实应虚的形象效果。
真刀真枪:清朝中叶,屏南县龙潭村四平戏戏班曾盛行真刀真枪武打表演。演员能从五张高叠的桌子上,手持短把,翻身而下。而台沿正当中,插着两把刀,演员的头部要正好翻落在两把利刃之间。凡表演这种特技的艺人,班主都要跟他签订生死约书。如果成功,便另加赏银;如果不慎丧命,便准备一口棺材。由于这种特技十分危险,曾造成伤亡事故,嗣后便失传了。但凡表演两军对阵武打场面,则出现勾镰枪、排刀、平头刀、关刀、腰刀、月片刀、钢剑以及三叉戟、三节棍等。至今,该戏班还保存有这些真刀真枪的道具。清末至民国期间,由于老艺人相继逝去,传统技艺逐渐失传,这些真刀真枪道具平时便作为戏班翻山越岭、走村闯寨演出时,途中对付土匪、强盗的武器。
打洞破门:在《 [[ 沉香破洞 ]] 》"救母"这一场戏里,保存一个独特的打洞破门表演。演出时,小沉香手持开天斧,口唱《破洞歌》,然后向右场门一角用布帐布置的山洞猛砍,这时,写有"金"字代表洞门的布帐被掀开,表示第一道洞已被打破;一个小鬼牵着披枷戴铐的三娘作过场表演,然后迅速下场。接着,小沉香又唱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破洞歌》,以同样表演形式,连破银门、铜门、铁门。而最后惟独纸门无法打开,这时李铁拐师父上场,教小沉香用葫芦喷火,只见从边幕里喷出一道烟火,火舌要正对两根竹竿撑着的写有"纸"字的大门,霎时"纸门"被烧毁,台上烟雾迷漫,台下观众有惊无险。这时,三娘出洞,母子相会。这种破五道门的表演,为其它剧种的同类剧目所没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四平戏保存原始的弋阳高腔特色,古朴传统的南戏表演风格,文本与表演的雅俗组合特征以及与宗教民俗关系密切之等显著特征。以前我国戏剧界专家均认为四平腔已在 [[ 中国 ]] 绝种消失,并被写入《 [[ 中国戏曲曲艺辞典 ]] 》。想不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却意外在屏南县被发现,一时轰动全国戏剧界,被视为四平腔的活文物。尤其是至今仍保存大批宋代南戏与明清传奇剧目的清代手抄古本。此外四平戏由于"错用乡语"以及随意性、即兴式"插科打诨"表演保存了大量传统民间口头文学与科诨动作以及研究古音韵发声、古声腔唱法以及武打套路等都是极为难得活资料。
[[File:四平戏4.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传承人物===
陈秀雨,女,汉族,1945年生,福建省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人。2008年2月, [[ 陈秀雨 ]] 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屏南县申报。1958年,陈秀雨进入龙潭村四平戏班,成为四平戏的首批女艺人之一,正式向村里有名的四平戏老艺人陈元雪、陈官瓦、陈官企等拜师学艺。
陈大并,男,汉族,1949年生,福建省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人。2008年2月, [[ 陈大并 ]] 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屏南县申报。陈大并是四平戏的后台演员,有着近40年的演艺生涯,精于四平戏后台帮腔、演奏和后台布景制作。
张孝友,男,汉族,1951年生,福建省政和县杨源乡杨源村人。2008年2月, [[ 张孝友 ]] 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政和县申报。
李式青,男,汉族,1949年6月生,福建省政和县杨源乡禾洋村人。2008年2月, [[ 李式青 ]] 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政和县申报。李式青12岁开始学习四平戏,师从禾洋村四平戏名生李典甘,工文武生。在师傅的口传心授下,练就了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演唱技巧。
===保护措施===
屏南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四平戏的保护与发展,县委宣传部在2002年就成立了"屏南县地方戏曲研究办公室",对四平戏等传统戏曲进行保护与研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几年来投入了大量资金,恢复了陈元雪家乡的"龙潭四平戏剧团",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演员。2006年5月20日屏南四平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年10月16号," [[ 中国 ]] 四平腔学术研讨会"在屏南召开,2007年6月5日,龙潭四平戏剧团晋京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汇报演出(福建专场)的演出,这是四平戏研究工作20多年来卓著成绩的最好证明,是许多四平戏老艺人克服困难作出的巨大贡献的回报。四平戏发展迎来的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
==社会影响==
现代以来,随着农业社会结构的改变,以及受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普遍受到强大的冲击,四平戏也不能例外,其剧种的生存与传承产生严重的危机。其濒危状态表现于以下几点: (一)受新兴艺术品种冲击而失去观众市场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长时期文化禁锢,以及现代电影、电视及新兴剧种等艺术所具有的吸引力,传统的戏曲不可能完全适应观众市场的变化,同时由于观众群的严重断层,四平戏由此而失去观众市场,四平戏业余剧团除个别的宗族酬神演出外,已无法在农村巡回演出,其生态环境已受到破坏,艺人多改唱闽剧或离开班社、或外出打工,剧种及剧团都面临危机。 (二)古老剧种之民间剧团缺乏保护机制 以往屏南四平戏之生存大多依赖于宗族的扶持,建国以来宗族的影响受到削弱,四平戏班成为民间剧团。在既无宗族扶持,又无国家及社会资金援助下,艺人多改谋生路,或兼其他营生,无法专心致志地继承剧种专业技术,剧种的艺术质量下降,剧团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此与缺乏社会保护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三)剧种传人缺乏保障影响传承 在屏南四平戏剧团中,建国前从事四平戏专业的老艺人仅剩四人,1958年新培养的一批艺人也都年届花甲。由于农村经济困难,老艺人身体多病得不到治疗,生活拮据,因而影响了他们的传授艺术的积极性,目前老艺人已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若不及时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剧种将面临人亡艺绝的濒危状态。 (四)剧种的复兴缺乏经费支持 近年来,经县委宣传部及文化部门的重视和努力工作,屏南四平戏开始招收新生,复排一些精典性传统剧目,并在附近农村演出,但因经费的严重不足,不仅无法添置设备,而且也无法正常排练剧目,古老剧种的保护在资金极度短缺情况下,举步维艰,无法进行,保护和抢救工作有随时停止的可能性。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n09282z36xn|480|270|qq}}
<center>政和四平戏《九龙阁》精简版</center>
{{#iDisplay:e0922l6jcut|480|270|qq}}
<center>四平戏《少年甘国宝》</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