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茶筅

增加 27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茶筅'''(日语:ちゃせんChasen),又名茶刷,《[[茶具图赞]]》名之竺副帅,由一截竹筒经精细切割制成,形如竹刷,用以在点茶过程中搅拌茶汤,使末茶和水均匀混合,并产生一层沫饽。茶筅在宋代时发明,于北宋中期取代茶匙。随着点茶法传播至日本、朝鲜、琉球,茶筅亦同时传入这些地区。在中国,于明代之后弃用点茶法而不再被使用,现今多见于[[日本]],并被改进。。琉球茶道以及那霸的泡泡茶也有使用。
现今日本的茶筅多以种植三年的[[竹子]]为原材料制作。在日本,茶筅上部的长条被称为“穗”。根据茶类不同,上部竹条(穗)的根数也有所不同。一般薄茶需要穗数更多的茶筅进行击拂,浓茶则相反 <ref>[https://www.sohu.com/a/147371280_99901865 “茶筅” 一个烹茶的工具为何这么复杂?],搜狐,2017-06-09</ref>
又指清洁茶具的[[竹器]]。
{{cquote|1=點茶不一,調膏繼刻,以湯註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調之靜面點。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水乳未浹,又復增湯,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有隨湯擊拂,干筅俱重,立文泛泛。謂之一發點、蓋用湯已故,指腕不圓,粥面未凝。茶力已盡,雲霧雖泛,水腳易生。妙於此者,量茶受湯,調如融膠。環註盞畔,勿使侵茶。勢不砍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周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蘗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則茶之根本立矣。<br />第二湯自茶面註之,周回一線。急註急上,茶面不動,擊指既力,色澤慚開,珠璣磊落。<br />三湯多置。如前擊拂,漸貴輕勻,同環旋復,表裏洞徹,粟文蟹眼,泛結雜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br />四湯尚嗇。筅欲轉稍寬而勿速,其清真華彩,既已煥發,雲霧漸生。<br />五湯乃可少縱,筅欲輕勻而透達。如發立未盡,則擊以作之;發立已過,則拂以斂之。結浚靄,結凝雪。茶色盡矣。<br />六湯以觀立作,乳點勃結則以筅著,居緩繞拂動而已。<br />七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周回旋而不動,謂之咬盞。|2=趙佶《[[大觀茶論]]》}}
[[點茶]]的步驟是:先將[[末茶]]置於茶碗中,夾少量開水“調膏”;再一邊注入水、一邊以茶筅“擊拂”。宋徽宗認爲要注湯、擊拂七次。擊拂是指用茶筅將末茶和水攪拌均勻,使茶湯表面呈現一層白色的湯花 <ref> [https://www.sohu.com/a/251422164_726016 抹茶--茶筅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搜狐,2018-09-01</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974 茶藝;茶道]]
246,81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