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西路评剧
,無編輯摘要
西路评剧的历史初步可划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莲花落;第二阶段彩旦莲花落;第三阶段北京蹦蹦(当时观众特别喜欢);第四阶段蹦蹦戏的衰败与消亡;第五阶段西路评剧。
莲花落又称"莲花闹"。据宋代《[[五灯会元]]》记载:"俞道婆尝随众参琅玡,一日闻丐唱莲花乐,大悟。""落"与"乐"音相近,民间常予通用。由此可见,莲花落这一艺术形式已有悠久的历史。<ref>[http://www.xi-qu.com/pj/ls/3776.html 西路莲花落与西路评剧] , 中国戏曲网 </ref>
清代流行在北京周围、天津以西的通州、三河、宝坻、蓟县一带的莲花落为"西路莲花落"(亦称"单板书"或"竹板书")。它的活动形式,原以沿街乞唱为主。到光绪末年,因与"北京蹦蹦"相结合,吸收河北梆子、老调、哈哈腔、定县秧歌等地方剧种的剧目、音乐舞蹈等艺术营养,借助戏曲的分场形式,方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一个地方小戏,并开始了一些班社活动。起初因行当不全,形式不够完整,又因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曾称其为"北京蹦蹦戏"与"两下锅班","东路评剧"兴起后,始称其为"西路评剧"。
西路评剧的艺人,大多是没有文化的农民,思想上保守,艺术上缺少变革精神,没有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剧目,渐渐由盛而衰。
20世纪30年代,"东路评剧"的诸多班社,芙蓉花、白玉霜、[[喜彩莲]]等名家,相继进入[[北京]],西路评剧抵挡不住这股潮流,渐渐在 [[ 北京 ]] 城里销声匿迹。有的西路评剧演员加入了东路评剧的班社。唐山蹦蹦戏则在不断变革中,成为评剧的主流。西路评剧没人再组专业班社。<ref>[https://www.360kuai.com/pc/95248004c036faa71?cota=4&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向阳商店》喜彩莲有西路评剧味的两段唱“付桂香用手抓、夸手”] , 快资讯 2019-03-24 </ref>
解放后,[[中国]]评剧院曾请回西路评剧的部分老艺人,挖掘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但已很少演出。西路评剧的唱腔,只偶尔在个别剧目的唱段中出现 。
民国初年盛行时期,较有影响的班社有铁佛堂"王殿佐班"、延福屯"高良田班",武清县"周墨清班",较有声望的演员有[[会瑞德]](艺名小白薯)、刘子琢、武金红、[[段志贵]](艺名盖京东)、段贵芳(后给爱莲君配戏)、穆金凤、[[元志古]](姓陈)等。一般班社八、九个人,有"七忙八不忙"之说。最大的班十多个人,在农村街巷或赶庙会打地摊演出。较好的业余子弟会有香河的东口头、延福屯、高庄,武清县的桑园、大务、小五古庄等,这些子弟会多是高良田传授。
香河县商汪甸戏班、东马家窝戏班、谭家务戏班,均为 [[ 王殿佐 ]] 传授 。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关怀下,[[喜彩莲]]与[[小白玉霜]]等评剧艺人成立新中华评剧工作团,之后与其它剧团合并成立为中国评剧院。喜彩莲在剧院当演员,也作教师,从而开辟了新的艺术天地,创造了众多新的人物形象。她与音乐工作者合作,在演唱艺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
==代表人物==
1958年,[[中国]]评剧院挖掘恢复西路评剧后,[[张淑桂]]、[[刘淑萍]]等艺术家成为西路评剧的代表人物。
==代表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