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太谷饼

增加 4,65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中文名 :太谷饼特 点: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 口 味:甜 主要食材:白面分 类:小吃产地:山西省 太谷
太谷饼是一种糕点,由白面粉,水,白糖,饴糖,食油,碱面,芝麻制作而成。是山西省传统名吃,因产于太谷县得名。始于清代,太谷饼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等特点,以其香、酥、绵、软而闻 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太谷 为“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类别小吃==历史文化==
难度普通产品特点 相传在明末清初, 太谷 县城东南的沟子村有一富家太太,经常在夜里想吃 子。可对佣人们从城里买回的各种面饼,她不是嫌油腻难吃,便 面制炉烤 嫌干硬难嚼。这可难坏了她家 实心 佣人。消息传到县城一家烧 铺里 掌柜的为了做成这笔生意,特 俗称"干 让铺子里的老师傅设计出了一种甜饼。这种甜 " 是由白面、白糖 "烧饼"。 芝麻油和鸡蛋清做成的炉烤实心 呈圆形 ,直 径11.65 径约12 厘米, 中间 约六分,边与心的厚薄均匀 约3厘米 表皮 色呈 茶黄 上面还 粘有脱 皮的 芝麻 冷食此 太谷 具有 酥而不硬 软而不 绵、香甜不腻的特点 ,而且 即使 时间长 放一个月后 久储 它的色、香、 会改 ,既可作茶点,也可旅行食用 因此, 后来 太谷饼 还是人们相互馈赠 被深居宫廷 上好礼 慈禧太后发现,将其定为宫廷贡 ,更让太谷饼身价陡增 [1]
折叠另一说在清朝咸丰年间,太谷城东南沟子村,有个姓张的以开饼面铺为生。他看到太谷县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经过反复试验,制成了一种“甘饼”,受到有钱人的欢迎。这种“甘饼”,用料讲究,烤制技术特殊,吃起来香酥甜软,很快即远近闻名。 ==制作方法== 主料:白面500克。辅料:水125克,白糖125克,饴糖50克,食油150克,碱面3克,芝麻少许。 步骤:1、将白面、白糖、食油、碱面、饴糖一并放入盆内,调拌均匀,用水(四季均用温水)和起,揉匀揉光,然后上案搓成长条,揪成剂子,再抟住粘上芝麻,按成饼形。 2、把制成的饼放入吊炉内,先烫正面,定住皮后再反过来,扣上盖(不要全盖住,须透点气)要注意火候,主要用上火力量烤,底火不能大了,一煽风点火约烧十几分钟即成。 3.把沾好芝麻的饼送入烤盘,将温度调在220℃,烘烤13分钟左右即成。 ==简要介绍== ===产品特点=== 太谷饼是用面制炉烤的实心饼,当地俗称“甘饼”、“烧饼”。饼呈圆形, 直径13厘米左右,厚约六分,边与心的厚薄均匀,表皮为茶黄色,粘有脱了皮的芝麻仁。冷食此饼,酥而不硬,软而不皮,而且储存时间长,久储味道不变,既可作茶点,也可旅行食用。现今还开发出了红枣口味的太谷饼。因此,太谷饼还是人们相互馈赠的上好礼品。  ===生产情况=== 太谷饼的生产历史悠久,在清末时已行销京、津、西安、兰州、包头、张家口等地。太谷城内最早生产出售太谷饼的店铺是南街的“文成堂”,后来又有东关的“义源生”和南街的“同义恒”也生产销售。这些店铺都是后院生产,前店出售,设备简陋,厂房狭窄,产量很低。当时,太谷饼价格昂贵,只是巨商大贾才能享用得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谷饼小作坊遍布城乡,但主要以作坊式为主。为了进一步提高太谷饼生产企业质量意识,使企业走出小作坊低端发展的困境,晋中市、太谷县两级质监部门确定了帮扶企业做大做强的工作策略。他们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太谷饼生产标准、加大巡查力度,派出人员对生产企业实行驻厂全过程监管,并帮助企业成立了太谷饼行业协会,使原年生产力在10吨左右的一些小作坊年生产力都达到了100吨以上,产量从2006年前的0.8万吨增加到2008的10万吨。 ==荣誉认证== 2006年,山西省太谷县申报的“太谷饼传统制作工艺”被审核通过,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2;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2007年, 太谷饼被列入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录。 ==相关保护== ===地理标志产品===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太谷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于2007年批准自2010年9月3日起对太谷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0年第94号)。  ===主要保护范围=== 太谷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山西省太谷县明星镇、候城乡、北汪乡、水秀乡、胡村镇、小白乡、阳邑乡、任村乡、范村镇等9个乡镇所辖行政区域。  ===专用标志使用=== 太谷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山西省太谷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太谷饼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Category:420 家政總論]]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747,1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