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zKpfw-V中型坦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PzKpfw-V中型坦克 |
中文名: 德國「黑豹」中型坦克 最大行程: 100-250公里 發動機: 700馬力 邁巴赫HL 230 P30 主武器: 75mm Kwk42 L/70坦克炮 |
PzKpfwV"黑豹"式中型坦克(德語: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是在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後,德國遭到T-34危機後研發生產的新型坦克,制式編號為Sd.Kfz.171。它採用了新式55°傾斜裝甲和長身管L/70 Kwk42 75mm主炮,是二戰中最成功的中型坦克之一。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中首次投入實戰,一直服役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戰爭後期,與IV號坦克是並列主力。[1]
黑豹中型坦克
黑豹坦克
PzKpfwV"黑豹"式中型坦克在二戰德軍坦克中名氣僅次於"虎"式重型坦克,它和蘇聯的T-34中型坦克以及美國的M4謝爾曼坦克是二戰中最好的中型坦克。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德軍裝甲部隊很快便遭遇了蘇軍的KV系列重型坦克以及T-34/76型坦克,當時這兩種坦克在火力及裝甲防護上都優於所有型號德軍坦克。於是德國根據東線的戰場報告決定研製一種威力更大的中型坦克,並能迅速投入生產。
1941年11月25日,希特勒下令戴姆勒-苯茨和MAN公司設計一種能對付蘇軍T-34的新型坦克,萊茵金屬公司則負責新型坦克的炮塔。
1942年3月,戴姆勒-苯茨公司首先製造出樣車,其樣車是基於以前被否決的VK3001樣車,稱為VK3002(DB)。兩種版本的VK3001有不同的懸掛裝置,一個是彈簧式懸掛裝置,另一個是扭杆式懸掛裝置。戴姆勒-苯茨的VK3002樣車大量採用T-34/76坦克的設計,簡直是一個德國版的T-34坦克。而MAN公司則在1942年2月初完成了他們的VK3002(MAN)樣車設計。VK3002(DB)樣車的炮塔安裝在車體很靠前的位置,就如同T-34/76坦克。樣車接受了希特勒的審查,希特勒下令可能的話開始製造200輛。1942年5月11日,VK3002樣車被命名為"黑豹"。
1942年5月14日,當兩種樣車的廣泛測試完全結束後,希特勒決定採用MAN公司的設計。而戴姆勒-苯茨公司的樣車則被認為有很多問題遭否決,1945年蘇軍繳獲了該樣車。MAN公司的"黑豹"坦克儘管研製時間很短,但德國軍方認為它是一種比較成功的坦克,所以被正式投入製造。希特勒下令從1942年12月開始製造,他自己堅持使用75mmKwK42L/100型火炮,但是由於沒有準備好,最終採用了身管稍短的75mmKwK42L/70型火炮,該種火炮可以在1000m的射擊距離上擊穿140mm厚的裝甲。這樣一來,"黑豹"坦克的火炮穿甲威力可以和"虎"的88mm火炮相當。VK3002(MAN)設計中炮塔位於車體中央,有更好的整體性能,其設計思想受T-34影響很大,本身特徵也有很多類似,比如660mm寬的履帶(為了更好的牽引力以及增加其越野能力),強勁的引擎,長身管的75mm火炮以及帶來更好效果的傾斜式裝甲("黑豹"坦克是德國第一種採用傾斜裝甲板的)。儘管和T-34/76有很多類似,不過"黑豹"坦克在尺寸上要大一些,在其他的技術上也有所不同。"黑豹"坦克採用了交錯重疊式的負重輪排列,雙扭杆獨立式懸掛裝置提高了其在不良地形高速行駛能力。
1942年7月,MAN公司製造了2輛樣車,其中只有一輛安裝了炮塔,廣泛測試後表明還存在很多的技術問題。1942年後期,製造了20輛"預-生產"型(0系列),都僅僅是裝備了輕裝甲,前裝甲板厚度為60mm,安裝在炮塔上的武器則是早期型的75mmKwK42L/70火炮(炮口制退器是取自75mmKwK40L/43型火炮的),炮塔上有一個突出的桶式車長指揮塔。發動機採用的是馬巴赫公司的HL210P45型。這20輛坦克被定名為PzKpfwV"黑豹"/A型坦克,技術上和後期型號的"黑豹"坦克是不一樣的。有趣的是它的變型車D1型上安裝了PzKpfwⅣ/H型坦克的炮塔,1944年早中期東線戰場上的第653重坦克殲擊營就裝備了一些作為指揮坦克使用,這支部隊還使用過早期型"黑豹"修理坦克以及改裝了20mm高射炮的T-34坦克。
1942年12月,改進過的型號--"黑豹"D型坦克出現了。1943年2月,20輛本來的A型被重命名為D1型。D1型(最早的A型)都被作為測試車輛,之後便僅僅作為訓練坦克。很快命令便下達了,在1943年5月12日前,必須製造出250輛"黑豹"坦克,這些"黑豹"坦克是德國準備用來參加"堡壘"行動的,除此以外,還要儘可能快再造出750輛"黑豹"坦克來。1942年12月,D型進入生產,到1943年1月11日,首輛"黑豹"D型坦克駛離工廠。相比D1型,D型的裝甲防護增加了,新型的75mmKwK42L/70型火炮被安裝在液壓驅動的炮塔上。首批250輛"黑豹"D型坦克都採用了和D1型相同的馬巴赫公司HL210P30型發動機。
"黑豹"D型坦克、"菲迪南"坦克殲擊車以及其他一些新型裝備都在1943年7月的"堡壘"行動中初期亮相,"黑豹"D型坦克裝備了第51和第52裝甲營。但是由於機械故障(特別是變速箱、傳動裝置、懸掛裝置以及引擎),有很多"黑豹"型坦克在戰前或戰鬥中損壞。當時德國的裝甲兵總監海因茲.古德里安事後評價道:"他們太容易起火了,燃料系統缺乏足夠的保護,由於經驗不足,損失了一些乘員。"
最初的250輛"黑豹"D型坦克到1943年8月10日只剩下了43輛,這些剩餘的後來被改裝成指揮坦克。後生產的600輛"黑豹"D型坦克(也稱為D2型)發動機換成了更強勁的HL230P30型V型12缸水冷汽油機,這成為晚期型"黑豹"坦克的標準發動機。車體外形是模仿T-34坦克的,前裝甲板和側裝甲板的傾斜度較大。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左側,其上方有1個艙門,門前有2具潛望鏡,他右邊是機電員,機電員上方有1個出入門,門前裝2具潛望鏡。炮塔頂部左後方安裝有桶狀指揮塔,指揮塔上沒有裝潛望鏡,只有瞭望縫。其火炮配有爆炸裝藥穿甲彈和鋼心彈頭穿甲彈,其中爆炸裝藥穿甲彈的初速為925m/s,在900m的距離上命中角為90度時,穿甲厚度為133mm。鋼心穿甲彈的初速為1120m/s,在900m距離上命中角為90度時,穿甲厚度為170mm。火炮瞄準鏡為TZF12型雙目瞄準鏡。車內可攜帶79發炮彈和2500發機槍彈。行動裝置採用雙扭杆獨立式懸掛裝置和液力減振器,車體每側有8個負重輪,負重輪分兩排,交錯排列,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履帶為鉸鏈式,可安裝防滑齒,寬為660mm。另外,它的傳動裝置為機械式的,變速箱是ZF公司的AK7-200型,有7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
從1943年1月到1943年9月,連同第一批D型,MAN、戴姆勒-苯茨、MNH以及亨舍爾公司一共生產了850輛PzKpfwV"黑豹"D型坦克,底盤編號為210001-210254和211001-214000。
1943年8月,在改進之後(比如變速箱),製造出了新的型號--"黑豹"A型坦克,"黑豹"A型坦克是一種威力強大的武器,相比D型,火力和防護都有了增強,炮塔正面的裝甲厚度達到了110mm,車長指揮塔採用了鑄造式,車體兩側安裝了裝甲裙板,輔助武器也增加了1挺MG34高射機槍和1挺MG34型前機槍,其前機槍採用了球形槍座。此外,還強化了負重輪結構及改進了排氣裝置。諾曼底戰役中德軍所使用的"黑豹"坦克中A型最多,該戰役中,德軍損失了400輛各型"黑豹"坦克。從1943年8月到1944年5月,MAN、戴姆勒-苯茨、德瑪格和MNH公司一共生產了2000(2200)輛,底盤編號為151001-160000和210255-211000。
夭折的黑豹
現存於巴頓坦克博物館的黑豹Ⅱ中型坦克
1943年2月,德國陸軍武器局武器試驗六科第Ⅲ分科為使黑豹和虎I型坦克達到通用化,而希望亨舍爾公司與奧克斯布格·紐恩伯格機械製造廠(以下簡稱MAN公司)進行有關的特殊技術開發。宗旨是使坦克零配件通用而減少各軍工廠產品衝突的麻煩,這兩種坦克的改進型從1943年4月起被稱為黑豹Ⅱ型和虎Ⅱ型。1943年底,虎Ⅱ型得到虎王的正式命名,而倒霉的黑豹Ⅱ最多可能只完成了兩輛試驗型,有一輛搭載黑豹G最終炮塔的樣車戰後被送到美國肯塔基州的諾斯·福克斯美國坦克學校解析,現在展出於巴頓坦克博物館。
黑豹和黑豹Ⅱ
按照當時的設想,黑豹Ⅱ型重達50噸以上,車體外形和黑豹G型車體相同,但裝甲強化為前部100毫米,側部60毫米,後部40毫米。使用與虎王坦克相同的單扭杆系統,負重輪與虎王坦克相同,履帶為虎王坦克使用的運輸窄形履帶。黑豹Ⅱ型坦克預定使用與黑豹F型相同的狹型炮塔。
黑豹Ⅱ懸掛系統細節
新式狹型炮塔:黑豹A型和G型的戰鬥經驗表明,弧形炮盾下部跳彈可能會穿透車體頂部,炮塔正面面積也過大。Wa Purf 6(陸軍武器裝備局武器開發和測試部第6處)發布了一個旨在解決黑豹現有炮塔問題的新型設計要求,最重要的是解決原有炮盾下部跳彈穿透車體的問題,減小炮塔正面面積,並在內部安裝測距儀。
黑豹F型狹型炮塔
1944年2月萊茵金屬完成了一個初步設計的草圖,這個設計減小了炮盾和炮塔正面的寬度,並包括內部的測距儀和炮手潛望鏡,測距儀容納在炮塔頂部。Wa Purf 6對萊茵金屬的設計並不滿意。要求奔馳•戴姆勒在這些設計的基礎上研製新式狹型炮塔。1944年中期德國人製造了幾個新式狹型炮塔,並於8月把一個炮塔安裝在黑豹G型的底盤上進行測試(也有說這輛車是1945年1月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