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C星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images/1/13/NGC%E6%98%9F%E8%A1%A8.jpeg)
《NGC星表》,1888年出版的星雲和星團新總表(NewGeneral Catalogue of Nebulae and Clusters of Stars),簡稱為NGC星表。現代天文學也習慣地將星雲和星團新總表及1895年和1908年相繼問世的2本星雲和星團新總表補編 (lndex Catalogue和2nd lndex Catalogue) (簡稱lC星表) 合稱為NGC星表。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1864年英國天文學家約翰·赫歇爾爵士(J. Her-schel) 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上公布了 「星雲總表」 (General Catalogue ofNebulae),載有5 079個河外星系和銀河系內的星雲和星團的方位和形態描述。由於當時尚不知道星系是銀河系之外的恆星系統,所以統稱為星雲。這些天體中的絕大多數全是他父親威廉·赫歇爾爵士 (W. Her-schel)和他本人以及他的姑母卡洛琳·赫歇爾(K. Her-schel)的發現。1888年英國天文學家德瑞耶(J. L. E.Dreyer)應皇家天文學會之約,重新整理、修訂和訂正了赫氏父子的星雲總表,並增補了英、法、德、美等國30多位天文學家的新發現和新測量,取名為NGC星表。
表中共載非星天體7 840個,大多數是河外星系,其餘少數是銀河系內的星團和星雲。NGC星表的曆元為1860. 0。表中天體按赤經順次排列。方位的另一個分量用的不是赤緯,而是北極距,即180°-赤緯。星表中還給出1880年的周年歲差、觀測者姓名、以及用近百種字母、字母串和符號對每一個天體的類型、形態、結構、亮度以及其他特徵的描述。德瑞耶編篡的NGC星表的2本補編分別刊載1888—1894年和1895—1907年間新發現的非星天體5 386個。補編1C星表的結構和內涵與NGC星表相同,但另加上1900,0曆元的赤經和北極距。
NGC星表及其補編1C星表共載天體13萬多個,在問世之後的50年內,一直是最權威和最廣泛流傳的全天非星天體總表,其中天體的NGC編號和1C編號一直沿用至今。NGC星表代表的是上個世紀的目視望遠鏡觀測的最高水平,然而,它對非星天體的分類和形態描述以及星表要素中的1860.0曆元和北極距均已不適用於現代天文學的要求。本世紀6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舒蘭蒂克(J. W.Sulentic)和蒂弗特 (W. G. Tifft)重新編輯了NGC星表,於1973年出版NGC星表的修訂版 (The RevisedNew General Catalogue of Nonstellar AstronomicalObjects),簡稱RNGC星表,共載NGC天體7840個。RNGC星表按NGC星表的順序給出每一個非星天體的分類、形態、1975. 0曆元的赤經和赤緯、銀經和銀緯、在帕洛瑪天圖 (PSS)上的位置x和y、亮度、德瑞耶1888年版本上的形態描述、帕洛瑪天圖上的照相形態和特徵。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以一部著作,或一篇論文、作品為一條詞目;古籍[1]中個別篇章,習慣上認為有特殊意義的,也獨立設目。一部著作[2]一般只在一卷出現。少數著作是幾個學科不可缺少的,在有關各卷互見。互見條目用(參見第 頁)註明。
視頻
NGC星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古籍和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的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2016-07-26
- ↑ 專著和論文哪個含金量高,搜狐,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