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MGM-29 中士導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MGM-29 中士導彈美國的一種使用固體燃料的短程地對地導彈,該型導彈由噴氣推進實驗室開發。1962年被美國陸軍用來取代MGM-5導彈,1963年後被部署至美國以外。戰鬥部為W52型核彈頭或者是高爆炸藥,1977年,從美國陸軍退役,被MGM-52導彈取代。

中士導彈還被用作偵查員(Scout)洲際導彈的第二級,改進後的中士導彈還被用作運載火箭發動機。例如朱諾C型火箭以及朱諾I型火箭。

簡介

「中士」(Sergeant)是美國陸軍研發的第一種固體燃料地地導彈。其作為美國陸軍的中程戰術彈道導彈替換了MGM-5「下士」(Corporal)導彈。早在1948年,噴氣推進研究所(JetPropulsionLaboratory,JPL)和聚硫橡膠公司(Thiokol)就開始在「中士」的命名下為陸軍研發新型固體推進火箭了,但其未能為實用化的戰術導彈提供可接受的發動機。然而,通用電氣公司在其XSSM-A-13「赫爾墨斯」A-2工程中繼續了固體火箭的研發,一種內含「星形燃燒」的設計被安裝於RV-A-10測試載具上進行試驗[1]。這是一種核心燃燒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燃料的表層始終保持不變。因此該型號發動機兼顧了較早的末端燃燒發動機和核心燃燒發動機的優點,即推力穩定和質量較輕。1953年中期RV-A-10測試計劃完成,但SSM-A-13「赫爾墨斯」A-2導彈計劃下馬。同時,陸軍向數家公司發出訂單研發一種新型固體燃料地地導彈,命名為「中士」。「中士」戰術地地導彈工程終於在1955年1月正式開始,噴氣推進研究所作為主要合同商,導彈代號則為SSM-A-27。有些信息源指出代號是SSM-A-26,但這顯然不正確。SSM-A-27的命名使用時間很短暫,一位美國陸軍在1955年6月就停用這套命名系統了。

「中士」導彈的首次試驗是在1956年,隨後斯佩里·猶他(SperryUtah)公司被選為負責生產的主要副合同商。1960年斯佩里成為了「中士」導彈的主要合同商,1962年「中士」第一次被正式部署。此時,該導彈已被賦予代號XM15型炮兵制導導彈(GuideMissile,ArtilleryXM15),然後開始迅速替代所有的MGM-5「下士」導彈。與「下士」相比,「中士」的實用性顯然更強,其固體火箭發動機比「下士」的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更為安全可靠。制導方式也不相同,「中士」採用斯佩里陀螺儀公司生產的AN/DJW-8慣性導航系統而非指令制導系統。這對干擾的抵抗力更強,也需要更少的地面設施。由於固體火箭發動機一旦啟動就不能停止,該導彈的射程由空氣沙城控制,其在預設飛行段的中段就會被制導系統啟動。這些空氣剎車抵消發動機推力,導致導彈遵從彈道軌跡返回地表。一套完整的「中士」系統的機動相較「下士」而言顯著地輕鬆,且到達發射位置不到一小時之後就可發射導彈(相較之下「下士」需要9個小時)[2]

1963年XM15「中士」導彈被命名為XMGM-29A,其很快改為MGM-29A。1972年MGM-52「長矛」(Lance)開始替換MGM-29A,1977年5月最後一枚「中士」導彈從美國陸軍退役。為美國陸軍總計生產了約500枚MGM-29導彈。

視頻

MGM-29 中士導彈 相關視頻

火箭軍裝備新一代地對地導彈 可對2000公里範圍移動目標進行打擊
中國最強洲際導彈東風41試射成功!威力恐怖,可打擊美國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