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伍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尤恩伍重(JørnUtzon, 1918年4月9日-2008年11月29日)。出生於丹麥哥本哈根。是一個國際知名的建築師J.伍重是澳洲雪黎歌劇院設計師。還是一個衷心愛慕東亞文化的建築師。即使是在東西分裂的冷戰年代,J.伍重從來不避諱說明中國建築為其創作靈感之來源。
他在奧爾堡(Aalborg)鎮長大,父親是當地的造船廠的海軍建築師,工程師和廠長。J.伍重是一位敏銳的水手,原本打算跟隨父親當海軍工程師,但選擇在哥本哈根皇家藝術學院學習建築。
1942年以建築文憑畢業後,他在瑞典工作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Utzon受到影響 戰爭結束後不久,他由瑞典建築師Gunnar Asplund和後來的Alvar Aalto共同在芬蘭工作。
1949年,他獲得了一筆贈款,使他和他的妻子莉斯(Lis)可以在美國和墨西哥廣泛旅行,並與當時最有影響力的一些建築師和設計師接觸,其中包括密斯·凡德(Mies van der)塔利辛(Taliesin)的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學校的人。 Rohe和Ray和Charles Eames。
1956年,新南威爾士州總理(The Hon)。喬·卡希爾(Joe Cahill)宣布了一場悉尼歌劇院設計的國際競賽,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200多個參賽作品。在贏得了一些較小的建築比賽之後 J.伍重 提出了他 對澳洲歌劇院的構想。
1957年1月,是一位相對不具知名度的38歲 J.伍重,當時他的參賽作品被宣佈為為雪黎的Bennelong Point設計「國家歌劇院」的國際比賽的獲勝者。他對港口上的雕塑,彎曲建築的願景與現代主義建築的立方體和矩形形狀完全不同。這座建築改變了他的職業生涯,進而改變了整個國家的形象。
J.伍重與雪黎歌劇院
在澳大利亞雪黎大橋附近有一個三面環水的奔尼浪島。在這座島上矗立着一組似群帆泊港,如白鶴驚飛的建築群,它就是舉世聞名的雪梨歌劇院。雪梨歌劇院造型奇特,外觀不凡。八個薄殼分成兩組,每組四個,分別覆蓋着兩個大廳。另外有兩個小殼置於小餐廳上。殼下吊掛鋼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兩組薄殼彼此對稱互靠,外面貼乳白色的貼面磚,閃爍奪目。
雪梨歌劇院,澳大利亞(1959~1973年)
J.伍重設計的雪梨歌劇院規模龐大,占地1.8公頃,坐落在距海面19米的確良花崗岩基座上,最高的殼頂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個2700座位的音樂會,一個1550座位的歌劇院,一個550座位的劇場,一個420座位的排演廳,還有眾多的展覽場地、圖書館和其他文化服務設施,總建築面積達88000平方米,連觀眾和工作人員在內,同時可容納7000人,實際是一座大型綜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劇院從設計到完工達14年之久,耗資1.2億美元,建成後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1959年3月2日,雪梨歌劇院開始建設。當時J.伍重經常前往澳大利亞,並最終將家人搬到悉尼。儘管J.伍重對於已完成的砲彈內部有宏偉的計劃,但他無法實現這一部分的設計。
1965年,工程部長戴維斯·休斯(Davis Hughes)開始質疑J.伍重的設計,進度和成本估算。他最終停止了向J.伍重的付款,
1966年2月,J.伍重被迫退出首席建築師職位。
1966年4月,另一位建築師彼得·霍爾(Peter Hall)被任命為歌劇院的室內設計,於是J.伍重及其家人不久後離開了澳大利亞。建築師從未回到雪梨,看到他的傑作完成。
1999年,J.伍重重新加入歌劇院,並同意制定一套 設計原則, 作為永久性參考,指導建築物的所有未來變更。
2003年,即歌劇院慶祝成立30週年,J.伍重(JørnUtzon)被授予普利茲克建築獎,這是該領域的最高獎項。[1]
2007年,雪黎歌劇院被 《世界遺產公約》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被正式確認為地球上最傑出的地方之一 。
2008年11月29日,J.伍重 (JørnUtzon)在哥本哈根的睡眠中安然去世,享年90歲。兩年前,他的兒子揚·烏松(Jan Utzon)代表他參加了J.伍重參與重新設計的歌劇院西廊(Western Colonnade)開幕式。簡說:「我的父親現在太老了,無法長途飛往澳大利亞。」 「但是他生活和呼吸著歌劇院,作為歌劇院的創造者,他只需要閉上眼睛就能看到它。」 [2]
視頻
澳洲|世界級煙火|雪梨藍點跨年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