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GM1神經節苷脂貯積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GM1神經節苷脂貯積症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名詞解釋

GM1神經節苷脂貯積症又稱全身性神經節苷脂貯積症,是由β-半乳糖苷酶缺乏而引起的一種遺傳性溶酶體疾病,其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臨床特徵為進行性中樞神經系統障礙及類似黏多糖貯積症Ⅰ型的骨骼異常。

病因

遺傳基因缺陷,病人體內3種酸性β-半乳糖酶同工酶A、B和C在身體各組織中明顯缺乏是該病的主要病因。

臨床表現

1.Ⅰ型又稱全身性神經節苷脂貯積症,亦稱嬰兒型其特點是:

(1)嚴重的腦變性,多於2歲內死亡。

(2)神經元、肝、脾和其他組織細胞及腎小球上皮細胞中神經節糖苷貯積。

(3)表現有Hurler病的骨骼畸形。

該病起病早,通常在出生時就可出現精神和運動障礙症狀。患兒外貌嚴重異常,呈Hurler綜合徵樣粗笨面容,前額突出,鼻樑扁平,眼間距增寬,齒齦肥厚,伸舌、短頸和多毛症。所有病人均有腰椎改變和眼底黃斑部有櫻桃紅斑點。還有肝脾腫大及多發性骨發育不良畸形,皮膚增厚。有時可出現毛細血管擴張。新生兒期呈蛙形體態。智力發育低下,至6~7個月時,反應遲鈍。不能隨物注視。甚至對外界無任何反應。肌張力減低,自主運動少,腱反射活躍。驚厥發作是其突出症狀,而且出現較早。驚厥、反覆呼吸道感染和陣發性心動過速,是患兒於2歲前死亡的主要原因。

2.Ⅱ型亦稱少年型

起病較晚,新生兒期大致正常,在1歲時即出現精神、運動障礙和神經系統症狀,如共濟失調,步態不穩,運動不協調,驚厥,語言障礙,表情淡漠,眼神呆滯及腱反射亢進等。Ⅱ型除起病較晚外,尚有病程較長,存活年齡較大。視力和聽覺通常不受損害,多在3~5歲夭折,常死於反覆驚厥及呼吸道感染。

3.Ⅲ型亦稱成人型

Reuser等將Ⅳ型也歸類於成人型。本型發病較晚,年幼時部分患者可有較輕的全身性神經節苷脂貯積症症狀,20歲後出現進行性智力低下,口齒不清,小腦功能失調及視力減退,輕微的脊柱改變。部分患者可有瀰漫性血管角質瘤,全身肌張力減低,當病人躺下來或坐着鬆弛時,肌張力異常姿勢和肌張力異常運動並不消失。

檢查

Ⅰ型患者周圍血液中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培養的皮膚成纖維細胞,均可見有細胞內空泡,但Ⅱ型病人的陽性率低。Ⅰ型患者尿中可能有過多的糖蛋白。Ⅱ型病人尿中可排出過多的酸性黏多糖。Ⅲ型患者磁共振顯示豆狀核有雙側對稱性的高密度病變。根據臨床症狀、病理特點和實驗室檢查即可獲得診斷。皮膚成纖維細胞和肝組織生化分析,可見GMl神經節苷脂及硫酸角質素沉積。

Ⅰ型最早的X線表現為長管狀骨、肋骨骨膜新骨形成,繼之出現椎體發育不良,並呈鳥嘴狀。胸腰部脊柱側彎,肋骨在椎體端變細,其餘部分呈船槳狀。還可有「乙」狀形蝶鞍、髂骨翼向外張開、掌骨畸形、爪狀手、關節僵直、肘關節和膝關節屈曲攣縮等。骨骼畸形在新生兒期不明顯,到5~6個月時才較顯著。Ⅱ型病人大多數無骨骼異常,即使出現骨骼異常症狀也較輕。

鑑別診斷

Ⅰ型需與某些黏多糖貯積症鑑別,但後者病程較長。Ⅱ和Ⅲ型應與GM2神經節苷脂貯積症的嬰兒型相鑑別,後者內臟不受累,必要時可通過酶的測定來確診。

治療

無特效療法,主要以對症治療為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