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9級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9級風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蒲福風級中的9級風,又稱烈風,指風速在20.8~24.4m/s,75-88km/h。風壓為270.4-372.1Pa。機帆船行駛困難,猛浪驚濤,海面漸呈洶湧,浪花白沫增濃,減低能見度。煙突屋瓦等將被吹損。

蒲福風級

蒲福風級是英國人弗朗西斯·蒲福(Francis Beaufort)於1805年根據風對地面(或海面)物體影響程度而定出的風力等級。常用以估計風速的大小。後幾經修改,分成13個風級(0~12級)。1964年後,增至18個等級(0~17級)。風速與風力的折合關係式為:風速(米/秒)=0.835√F,式中F為風力等級數。風速為該風等級的中數(取整數),指相當於10米高處的風速。

影響

遼寧省設施農業主要分布於該省西部、中部地區,瀋陽、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地區出現大風的日數最多,風速極大值大,與設施農業種植面積的分布有一定相似性。 風災的發生與大風的氣候特徵存在一定相關性,春季大風日數增多,風災發生頻次隨之增多,大風存在午後增強等日變化特徵,而風災主要發生於午後。

風災主要發生於每年4—8月,以偏南大風導致的風災居多,8 級風是設施農業致災的風速指標,9級風則可能引起棚架、後牆坍塌的嚴重風災,且多為瞬時極大風速。 每年4—8月月的午後,偏南風增大至8級前,應及時關閉放風口並做好大棚固定措施,以預防風災的發生。

系纜待泊可行性

影響船舶系纜的3個因素:風、浪、流進行分析,並結合碼頭現有系靠船設施布置情況,分別採用中國規範和英國規範驗算渡輪在9~10級風情況的系纜力、撞擊力,分析渡輪在碼頭系纜待泊的可行性。

經過理論計算,在9級風情況下,碼頭現有系靠船設施可以滿足渡輪安全系泊的要求,渡輪在港內待泊是可行的。

船舶在港口停泊必需滿足當地海事部門的安全管理要求,理論計算可行的情況下,還需徵求海事部門的同意,落實具體的管理規定。

事件

9級風吹停泰山索道,景區7小時分流遊客5萬人

自2014年5月1日零時至2日下午2點,泰山景區在38個小時之內,共接納購票登山遊客125420人次,創歷年來同期遊客接待量的新紀錄。據泰山頂上氣象站測試,5月2日零時前後颳起9級大風,風速達每秒24米。據介紹,這種情形在之前十年的節假日期間未曾遇到過。

泰山林場副場長、安全辦主任鞏恩奎介紹說,泰山遭遇9級風后,2日早晨5時許,遊客分流工作提前進行。根據設計要求,泰山索道在8級強風情況下將關閉,此次9級風導致後山桃花源索道暫停,後山約1萬名遊客被迫轉移到前山南天門——中天門一線分流。

部分遊客選擇經盤道下山,在十八盤至中天門一段,與大批登山客流「遭遇」,當時盤山路上可謂人挨人。在中天門登山盤道口附近,打算上下山、乘車、購票的多股客流擠到一起,一時場面有些混亂,若不採取緊急措施極易發生擁擠踩踏事件。泰山景區根據應急預案,將山路用鐵杆和鏈鎖隔離成3條路,向多個方向分流客流,並組織大量工作人員和武警戰士值守。

2日上午,受大風影響,南天門——中天門索道運力也受到一定影響,下山遊客一度排起千餘米長隊,增加了分流遊客的難度。

為保證將中天門數萬名遊客輸送下山,泰山景區將在後山值守的14輛客車調到前山,在中天門——天外村一線運送遊客,參與分流遊客的客運車輛達到170多輛。從凌晨5點至中午12點,經過7小時奮戰,景區工作人員終於將3萬名下山遊客和2萬名登山遊客安全分流。

泰山景區馬科長介紹,1日景區遊客接待量同比增加24.6%,但2日同比僅增加3.36%,如此大的增幅差距顯示,當日有相當數量的客流被大風「吹走」。

走失老人孩子事件一天發生200起

強風給泰山景區的安全運營帶來極大壓力。鞏恩奎介紹說,山路兩邊很多垃圾筒被掀翻,颳得垃圾滿天飛。天亮後景區趕緊安排人手清理,反覆多次。景區火險等級也驟然提高。為應對大風,泰山管委主要負責人、各相關負責人到位指揮,負有防火救災職責的各支隊伍也緊急動員起來,上崗加強巡查。

由於遊客在景區接踵擦肩,發生了一些走失、失竊等事件,景區提醒遊客注意人身安全和財物安全。一直在現場值守的泰山中天門景區副區長孫運文介紹,由於2日上午上下山遊客多,走失孩子和老人的情況共發生了約200起。其中,上午主要是孩子走失,在遊人擁擠的情形下,一個孩子搶走幾步,身影就會被其他遊人擋住;下午則是老人走丟的多,往往是慢走幾步,就被人流衝散。針對這種情況,泰山景區採取打電話、廣播、派人「認臉」等多種方式,保證所有走失的遊客都能找到同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