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2S7牡丹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2S7牡丹花俄語:Пион,俄語羅馬化:Pion;代號216工程)是於蘇聯陸軍服役且量產過口徑最大的自走炮,於1975年開始服役,故北約給予M-1975自走炮之代號[1]。2S7總共生產1,000門左右,由聖彼得堡(St. Peterburg)的基洛夫工廠(Kirov Plant)所製造,在此炮大量進入服役後,蘇聯陸軍的長程火力獲得顯著提升,並具備發射戰術核子炮彈攻擊北約戰線後方重要目標的能力。

開發背景

在獨重火箭發展的赫魯曉夫下台後,蘇聯的大口徑火炮恢復研發。1967年春季開始了一項初期研製構想自走炮,載台為434項目。該構想為一輛封閉式炮塔的自走炮,搭載OKB-2設計局配備的火炮。這個構想產出的木質模型蘇聯國防部並不滿意,但是它們對可投射特殊彈藥的自走重炮產生興趣,在1967年12月16日通過國防工業部第801號命令,要求軍方定義新型自走炮的規格與需求性能。

1970年7月8日,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蘇聯部長會議第427-161號決議批准了新型自走炮開發計劃,主開發廠為基洛夫工廠,街壘工廠開發新型火炮2A77。根據需求2S7自走炮除了可以投射110公斤的炮彈至8.5-35公里之間,也可以投射3VB2核彈(3ВБ2),取代B-4M榴彈炮的任務。

設計

2S7以T-64主戰坦克[2]的底盤為基礎,前段為密閉式駕駛艙,車長、駕駛及2名炮班組員乘坐於此。車長和駕駛並列,其前方設有可下拉防護鋼板的風擋,兩人各裝有一具配備潛望鏡的圓形艙蓋。動力艙後方車體中央段設有第二個乘員艙,可容納3名炮班組員,故單輛炮車共有7名乘組員。

動力艙緊鄰駕駛艙後方,傳動系統則位於駕駛艙下方。動力系統採用一具V-12水冷式柴油引擎,最大輸出744匹馬力,提供16.17馬力/噸的推重比,路面極速50公里/時。由於車內未配備輔助動力系統,所以射擊時引擎必須持續運轉,以供應所需電力,也大量消耗燃料。底盤扭力杆式承載系統,兩側各裝有7對路輪和6對頂支輪,射擊時其底盤後半部會調低姿態,並將車尾駐鋤插入地面,以形成穩固的射擊載台。

視頻

2S7牡丹花 相關視頻

蘇聯超輕自走炮 ,好迷你的三蹦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