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行虎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龍行虎變

目錄

成語拼音[1]

龍的來源

延展閱讀

成語拼音

lóng xíng hǔ biàn

  龍是中華民族進入農業社會後創造的一種虛擬動物,屬於水物,它的產生與農業對水的需求有關。《說文》:龍,鱗蟲之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鱗蟲」即水蛇、鱷魚之類。龍平時住在水裡,春分時節登天化雨滋潤禾苗。龍的形象

相當泛化,但標準的龍形體現在帝王身上:伏羲女媧人首蛇身。「蛇身」即蛇形紋身,是古越族習俗。後世帝王不再紋身,但黃袍上的龍還是細長蟠曲的蛇形之身。《說文》:南蠻、東南越,蛇種。《路史》:三皇蛇身。《乙巳占》:越雲如

龍。這些記載表明帝王身上的龍紋來源于越文化的蛇。自古龍鳳連稱。龍為雨,鳳即風。

簡釋

  1.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靈異神物,亦乃萬獸之首。(與「龍」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傳說虎鬚鬣尾,身長若蛇,有鱗似魚,有角仿鹿,有爪似 龍鷹,能走,亦能飛,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隱能現,能翻江倒海,吞風吐霧,興雲降雨。

  2.封建時代龍是帝王的象徵,也用來指帝王和帝王的東西:龍種、龍顏、龍廷、龍袍、龍宮等。

  3.形狀像龍的或裝有龍圖騰:龍舟、龍燈、龍車。 

  4. Lóng龍 姓氏。

  5.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一起並稱「四神獸」。

  6. 西方神話中帶翼的動物。參見西方龍

  7.龍科類動物

  8..恐龍的簡稱,如:馬門溪龍

龍的來源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傳說中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鳳爪、鹿角、魚鱗、魚尾、口角有 虎鬚、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

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興隆窪文

化的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游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

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種動物的特徵)的樣子,這種複合結構,意味着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龍的形象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

角者稱螭龍。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

  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

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誌。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象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螣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虬[qiu囚]龍,無角的叫螭[chī吃]龍。(均見《離騷》洪補引

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注)。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en甚]的腹,魚的鱗,虎的腳掌,鷹的爪子。這顯

然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複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對於龍的主體原形的探討,學者們作過許多有益的研究。有鱷魚說、晰蜴說、馬說等等。但普遍認同龍的基調是蛇。最初系統提出這一

見解的是聞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聞一多認為,蛇氏族兼併別的氏族以後,「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lie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

而成為後來的龍。後人在聞一多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許多豐富與補充。

  虎,又稱老虎,是當今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也是亞洲陸地上最強的食肉動物之一。最大的虎種體重可以達到350公斤以上。老虎對環境要求很高,各老虎亞種均在所屬食物鏈中處於最頂端,在自然界中沒有天敵。虎的適應能力也很強,在亞

洲分布很廣,從北方寒冷的西伯利亞地區,到南亞的熱帶叢林,及高山峽谷等地,都能見到其優雅威武的身影。

  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詞·紅苗》詩:「織就班絲不贈人,調來銅鼓賽山神,兩情脈脈渾無語,今夜空房是避寅。」(註:紅苗惟銅仁府有之,衣服悉用班絲,女紅以此為務。擊銅鼓以鼓舞,名曰調鼓。每歲五月寅日,夫婦別寢,不敢

相語,以為犯有虎傷。)寅為虎,誰敢違背避寅習俗,五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會傷害他們。 是一些地方民間流傳的避寅習俗。

  白虎神是中國古代道教的守護神,原為古代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因其呈虎形位於西方,按五行配五色,故稱。它也是四方神之一。《禮記·曲禮上》有「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

  土家族多信奉白虎神,湖北土家族祭白虎時,掌壇師要用殺豬民將自己的頭砍出血來,滴在紙錢上後,懸掛焚燒。湖南土家族的小孩得尺風病時,往往認為是白虎所致必須請巫師驅趕「白虎」。驅趕時,要在戶外放一把椅子,綁上帶枝葉的

竹子,上捆一隻白公雞,由巫師在室內施法,如果公雞啼叫,白虎就算趕跑了。

  陝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兒風俗。小孩滿月時,舅家要送去黃布做的老虎一隻,進大門時,將虎尾折斷一節扔到門外。送布老虎是祝願孩子長大後像老虎那樣有力;折斷虎尾,則是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免災免難。山西各地則流行送老虎枕頭的

育兒風俗。每逢小孩過生日,當舅舅的要送外甥一隻或一對老虎枕頭,既可當枕頭,又可當玩具,還表示祝福。

  陝西華縣一帶流行「掛老虎饃」的婚姻風俗。迎新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對老虎饃,用紅繩拴在一豐收,新娘一到,便將老虎饃掛在她頸上,進門後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兩人同約會。值得一提的是,此饃還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饃的

頭上有一個「王」字,表示男子要當家為王;母老虎饃的額中有一對飛鳥,表示妻隨夫飛。每個老虎脖子前還有一隻小老虎,表示祝願新人早生貴子。

延展閱讀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參考資料

  1. 龍行虎變,搜狗, 2018-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