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潭聖跡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龍潭聖跡亭,是位於台灣桃園市龍潭區凌雲里、台灣格局最大的惜字塔[1],列為桃園市文化資產。

沿革

龍潭聖跡亭是光緒元年(1875年)由文光、崇文、拿雲三詩社捐獻設立。建於龍潭往埔心、中壢路旁邊,在龍潭竹窩子段。經其事者有監生古象賢、楊鳳翔、庠生鄧觀奇、貢生鄧逢熙(鄧瓊鳳)、廩生楊鳳池、士紳黃龍蟠等,由楊鳳池親撰序引,黃龍蟠楷書勒石。其中鄧觀奇、鄧瓊鳳分別為鄧雨賢的曾祖與祖父。

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修,1925年再度重修。

戰後地址為凌雲村聖亭路121巷2-1號。土地屬於黃梅生派下祭祀公業所有,1974年發布道路拓寬計劃規劃切過聖跡亭用地。同年,土地管理人黃金鼎、黃月音等人,將其中四分土地以十五萬元賣斷給龍潭地母宮。今用地面積422平方米。

1975年8月,文建會將聖跡亭列為三級古蹟[2]。由台灣省政府、桃園縣政府(現桃園市政府)和龍潭鄉公所(現龍潭區公所)共同撥款五十萬重修,委建築師蔡榮堂設計,於1979年9月完工。該年新增牌樓。1991年,桃園縣政府及龍潭鄉公所委託淡江大學教授周宗賢進行聖跡亭研究修復計劃。同年,右邊雲牆母石獅被小偷趁颱風夜竊走。游日正擔任鄉長時,即委託學者專家進行規劃,並計劃希將凌雲村活動中心規劃在內。 

1994年9月道路擴寬工程開始,報請拆除聖跡亭牌樓。由於面臨該古蹟問題,致該段暫時停工,次月27日,鄉民代表彭春蘭等人表示,聖跡亭業已過政府明訂為古蹟,如今基於事實需要,聖亭路自原有的10米寬為18米道路,對該段時常發生交通壅塞,有其迫切性。

次年3月22日上午,時任立委的游日正率眾前往聖跡亭拉白布條抗議拆除牌樓。4月18日,龍潭鄉代表會副主席徐盛賢在代表會中,呼籲儘快拆除這座非古蹟的牌樓,已因道路工程施工,頻頻造成人命關天的車禍事件,令當地村民對牌樓產生極大的畏懼。但時任漢聲雜誌社社長的黃永松主張完整保留,並建議上級單位將其提升為一級古蹟。4月22日,游日正等在立法院召開公聽會,由黃永松提出道路不拓寬、道路部分地下化、道路全面地下化三個替代方案。因漢聲雜誌社稱聖跡亭附近沒有發生車禍的說法,龍潭鄉鄉長林忠正指出至少有六人在附近發生死亡車禍,拓寬聖亭路有其必要性。鄉民葉傑克向縣府提出一份緊急陳請書,希望三級古蹟聖跡亭保留完整。7月28日,省民政廳主辦股長余鈞照、省住都局中壢工務所主任、縣府民政局長陳安吉、龍潭鄉長林忠正、地方民代、村長等單位人員數十人聯袂勘查會診後,決定將牌樓前40餘米的排水溝地下化,道路與古蹟格局各縮小1米,爭議已久的風波平息。  

1999年中旬獲縣府補助,進行原貌整修,歷七個月竣工。由黃永松牽線下,獲台積電捐資維護。2000年4月7日,舉行盛大的竣工典禮暨台積電認養簽約儀式,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國慈、立委朱鳳芝、龍潭鄉代會主席游正琳等及文化、民俗學者多人到場。

視頻

龍潭聖跡亭 相關視頻

古鎮龍潭之航拍
中國台灣桃園市,在大陸算幾線城市?

參考文獻

  1. 敬惜字紙,搜狐,2017-11-21
  2. 聖跡亭,新浪博客,2013-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