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齒貝習分紫貝齒與白貝齒兩類,入藥以紫貝齒為多。清心安神,平肝明目。用於驚悸心煩不眠,小兒斑疹,目赤雲翳。[1]

[]

目錄

性狀

全體略呈卵圓形,長約2.5厘米左右,寬1.5~2厘米,高1厘米餘。表面光滑,黃色、黃白色、灰綠色。背部有橫帶及不明顯的橘紅色環紋,有的背部灰藍色,周圍有橘黃色環紋。殼口兩唇周緣有齒12枚以上。質堅硬。氣無,味淡。以個小、色白、殼厚、不碎者為佳。

附方

  ①治婦人熱結成淋,小便引痛,或時溺血,或如小豆汁:貝齒一(二)兩,葵子三兩,石燕二兩,滑石二兩。上藥搗細羅為散,研過,食前以蔥白湯調下-錢。(《聖惠方》)貝齒散)

  ②治二便關格不通,悶脹:貝齒三枚,甘遂三銖。為末,漿水和服。(《肘後方》)

  ③治鼻淵膿血:貝子燒研,每酒服二錢,日三服。(《綱目》)

  ④治下疳陰瘡:白海蚆三個,煅紅研末搽之。(《簡便單方》)

  ⑤治目中生息肉、膚翳,稍長欲滿目,閉瞳子及生管珠:貝齒(燒末)七枚,真珠等分。上二味合治如粉,以注翳肉上,日三度。(《千金方》)

  ⑥治目風熱亦,生膚翳:貝齒七枚(燒為末、細研),真珠一分(搗羅末、細研),龍腦(研)半錢。上三味合研如粉,每點如黍米大於翳膜上,日三度。(《聖濟總錄》貝齒散)

入藥部位

為寶貝科動物貨貝或環紋貨貝等的貝殼。5~7月間於海邊撈取,除去肉,洗淨曬乾。

性味歸經

  咸,涼。

  ①《本經》:"味咸,平。"

  ②《日華子本草》:"涼。"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宜先煎),2~5錢,或入散劑。外用:研末撒。

禁/宜人群

無熱邪者不宜。

炮製方法

  貝齒:洗淨曬乾,搗碎。煅貝齒:取洗淨的貝齒,置坩堝中,入爐火煅紅,取出放冷,搗碎即成。

  《雷公炮炙論》:"凡使(貝齒)先用苦酒與蜜相對秤,二味相和,將貝齒於酒蜜中蒸,取出,卻於清酒中淘令淨,研用。"

地理分布

產于海南島、西沙群島等地。

功能主治

  清熱,利尿。治傷寒熱狂,水氣浮腫,淋痛溺血,小便不通,鼻淵膿血,目翳,痢疾。

  ①《本經》:"主目翳,腹痛下血,五癃,利水道。"

  ②《別錄》:"除寒熱溫疰,解肌,散結熱。"

  ③《藥性論》:"能破五淋,利小便,治傷寒狂熱。"

  ④《海藥本草》:"主水氣浮腫及孩子疳蝕吐乳。"

  ⑤《綱目》:"治鼻淵出膿血,下痢,男子陰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