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齊閔王之遇殺

齊閔王之遇殺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戰國策》中對女性的描寫着墨不多,但是在這一章,卻寫了一個奇特偉大的女性,這與主要寫戰國策士們語言行動的著作主旨看似不大協調,但其實就突出人性的智慧、勇氣而言也是非常合適的。

目錄

【原文】

齊閔王之遇殺,其子法章變姓名。為莒太史家庸夫。太史敫女奇法章之狀貌,以為非常人,憐而常竊衣食之,與私焉。莒中及齊亡臣相聚,求閔王子,欲立之。法章乃自言於莒。共立法章為襄王。襄王立,以太史氏女為王后,生子建。太史敫曰:「女無謀而嫁者,非吾種也,污吾世矣。」終身不睹。君王后賢,不以不睹之故,失人子之禮也。

襄王卒,子建立為齊王,君王后事秦謹,與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有餘年不受兵。

秦始皇嘗使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曰:「齊多知,而解此環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弓椎椎破之,謝秦使,曰:「謹以解矣。」

及君王后病,且卒,誡建口:「群臣之可用者某。」建曰:「請書之。」君王后曰:「善。」取筆牘受言。君王后曰:「老婦已亡矣!」

君王后死後,後勝相齊,多受秦間金玉,使賓客入秦,皆為變辭,勸王朝秦,不修攻戰之備。

【譯文】

齊閔王被殺害,他的兒子法章改名換姓,做了莒地一個姓太史人家的僕人。太史敫的女兒看見法章的相貌很奇特,認為他不是普通人,很憐愛他,而且常偷偷送給他衣服和食物,並和他私通。莒地的人以及從國都逃到莒地的大臣聚在一起,商量要尋找閔王的兒子,立他為王。法章在莒地就出來承認自已是太子,於是大家立他為襄王。襄王既立,又把太史敫的女兒立為王后,後來生子名建。王后的父親太史敫說:「女兒沒有通過媒人就出嫁,你不是我們家的後代,實在給我丟盡了臉。」便終身不見他的女兒。王后賢惠,不因父親和她斷絕關係而不顧父女應有的禮節。

齊襄王死後,他兒子建被立為齊王,王后對待秦國很謹慎,對待諸侯也很誠敬,所以在王后活着時齊王建在位40多年,沒有遇到戰禍。

秦始皇曾派使臣給王后一副玉連環,說:「齊國人都很聰明,但能解開這個玉連環嗎?」王后把玉連環拿給群臣看,群臣沒有人知道如何解開。王后拿起一把錘子把它敲破,告訴秦王的使者說:「已經解開了。」

當王后病危快死時,她告誡齊王建說:「群臣中某某人可以任用。」齊王建說:「請把他們的名字寫下來。」王后說:「好。」於是,齊王取筆和木簡要她寫下遺言。王后卻說:「我已經忘記了。」

王后死後,後勝擔任齊的相國,接受了秦國間諜很多的金、玉,派去秦國的賓客,都說一些符合秦國利益的變詐之辭,他們勸齊王建去秦國,而一點也不考慮備戰的問題。

【評析】

女性的膽識也是很可怕的,太史敫的女兒能夠獨具慧眼,認定落難的太子並將終生託付於他,這是需要非凡的眼光、膽略和果斷的行動勇氣的。象這樣的一個女子,定能夠勝任一個國家的王后。果然,在解開玉環的事情上,她超越常規,想人之不敢想,做人之不敢做,其行為不能不讓凡夫俗子們瞠目結舌。所以我們要想真正成就一番大事業,就要超越一些陋習俗見,超越普通人的膽量和想象,敢做敢為,義無返顧,這樣我們才能獲得不同於普通人的人生體驗和價值,建樹不同於普通人的功名和事業。[1]

作品出處

本文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2]

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