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恆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齊恆公 | |
---|---|
軍事家、政治家 | |
出生 | 前643年10月7日 |
知名於 | 重用管鮑,強軍富民。九盟諸侯,三平晉亂,平復衛國,驅逐戎狄。 |
知名作品 | <三歸之台> |
齊桓公[1](-前643年10月7日),出生於臨淄(又稱營丘),姜姓,呂氏,名小白,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公元前685-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先秦五霸之一。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齊襄公弟。
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齊國內亂後,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
公元前681年,為平定宋國動亂,齊桓公在北杏與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見;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即為「九合諸侯」第一次。
公元前679年,諸侯與齊恆公在鄄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齊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後,任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病死。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齊桓公 | 別名(字) | 公子小白、齊小白、姜小白 |
諡號 | 桓公 | 性別 | 男 |
國籍 | 中國 | 民族 | 華夏族 |
出生地 | 臨淄(又稱營丘) | 逝世日期 | 公元前643年10月7日 |
朝代 | 春秋時期 | 在位時間 | 前685—前643年 |
代表作品 | 三歸之台 | 主要成就 | 重用管鮑,強軍富民。九盟諸侯,三平晉亂,平復衛國,驅逐戎狄 |
人物生平
驚險即位
齊襄公時,國政混亂。管仲、召忽保護公子糾逃到了魯國,鮑叔牙保護小白逃到莒國。襄公十二年(前686),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次年,雍林人殺無知,並討論重立君主。高、國兩家事先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國。魯國聽說以後也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鈎。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於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他為國君。是為桓公。
管仲改革
桓公被射中帶鈎,裝死迷惑管仲。躲在帳篷車裡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又有齊國貴族國、高兩氏支持,成為國君,即位以後發兵攻擊魯國,在乾時(今桓台)大戰,魯軍敗走。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剁成肉泥。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魯人害怕,殺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殺管仲,鮑叔牙勸說:「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齊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聽從他的建議,假裝要殺仇人,把管仲接到齊國。桓公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以其為大夫,委以政事。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例行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續絕。這一時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長、盡忠職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傑」。桓公十四年(前672),陳歷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齊國,桓公想任命他為卿,他不接受,桓公就任命他為工正。
東征西討
由於桓公逃亡時經過了譚國,譚國待桓公不好,於是桓公二年(前6齊桓公畫像84)出兵滅掉了譚國,譚國君主逃向了莒國。齊桓公五年(前681年),齊、宋、陳、蔡、邾五國國君在齊國的「北杏會盟」,旨在協力平息宋國內部爭奪君位的變亂,齊國首開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的記錄,齊桓公的威望在諸侯中開始不斷提高。會盟前曾邀遂國國君入盟,遭到拒絕。「北杏會盟」結束後,齊桓公吞滅遂國。
桓公五年(前681),攻打魯國,魯國失敗,魯莊公請求割讓城池平息戰爭,桓公答應了,並與魯在柯地會盟。會上,魯莊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寶劍,劫持了齊桓公,要求齊國歸還魯國在齊魯邊境上的汶陽之田。
齊桓公答應曹沫的要求。事後,齊桓公想不歸還土地而且殺掉曹沫。管仲勸諫說:「不給汶陽之田,只是逞一時之快。失信於諸侯,天下人就不幫我們了!」最後齊桓公將汶陽之田還給了魯國。諸侯們知道了這件事情,都認為齊桓公有信譽,漸漸地都想依附齊國了。
齊桓公六年(前680),曾參加「北杏會盟」的宋國背叛盟約,齊桓公約請曾參加「北杏會盟」的陳、蔡二國一起出兵伐宋。齊桓公先派人帶着豐盛的禮物去朝拜周天子,說宋國不尊重周天子,隨便廢立國君,請周天子興師問罪。周天子想借齊國的力量來樹立天子威望,遂答應齊桓公要求,派大夫單伯帶部分兵力,會同齊、陳、蔡三國合兵伐宋。宋國看到齊國打着周天子的旗號來討伐,不想背負抗禦王師、與天子作對的罪名,請求歸順王室、與諸侯和好。齊桓公覺得「拉大旗作虎皮」的辦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冬天,拉着周天子的代表單伯,約集衛、鄭、宋三國國君一起在鄄地會盟,各國看到周天子支持齊國,諸侯國君遂共推齊桓公為盟主,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開始確立。
齊桓公八年(前678),齊又約集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國在「幽地會盟」。會上大家再推齊桓公為盟主,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出兵討伐山戎救援燕國,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師。燕莊公於是送齊桓公回國一直送到了齊國的境內。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給了燕國,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時一樣給周朝納貢。諸侯聽說此事,都擁護齊國。
齊桓公二十七年(前659)春,齊、宋、曹三國之君各率本國兵馬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後,三國決定把邢國遷得離狄族遠些,齊桓公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靠近齊國較為安全的夷儀(今聊城西南)。不久,狄人又侵犯衛國,齊桓公考慮到衛國已是君死國滅,要重新建國,便於第二年(前658)春在楚丘幫助衛國築新城,使得衛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
齊桓公二十九年(前657),桓公和蔡姬在水中遊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聽,晃個不停。齊桓公出船,大發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蔡國也不高興,把蔡姬又嫁給別人。桓公發怒,興兵討伐。秋,楚國進攻鄭國,齊桓公約集各國國君在「陽穀會盟」,商討伐楚救鄭。齊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聯軍先對楚國的盟國蔡國實行軍事行動;接着,齊桓公率大軍聯合進攻楚國。兩者相持不下,通過外交談判,楚國答應遵守諸侯的本分,恢復向周天子納貢。於是齊桓公和各小國諸侯共同與楚國在召陵訂立盟約,互相結盟,各自退兵,史稱「召陵之盟」。
齊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周王室發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已立王子鄭為太子,因惠後喜歡小兒子帶,周惠王便欲廢鄭立帶。周惠王死後,齊桓公約集魯、宋、衛、許、曹、陳等國在洮會盟,正式將王太子鄭扶上周天子寶座,是為周襄王。
齊桓公三十五年(前651),齊桓公與各諸侯國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會盟時,周襄王因齊桓公帶頭支持自己繼位,便派宰孔賜給齊桓公祭廟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車馬,這是周天子對於諸侯國的最高獎賞。《孟子·告子下》記載了齊桓公「葵丘會盟」盟辭的「五禁」條款:「一是誅殺不孝之人,勿改變已確立的太子,不要以妾為妻;二是尊重賢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愛護孩童,不忘來賓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為官,官吏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辦,不要獨攬。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專殺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設堤壩,不要阻止別國人來糴糧食,也不能不報告天子就封國封邑。」這「五禁」條款分明是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經驗總結。周襄王派大臣與會並送重禮,說明周襄王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會上齊桓公儼然代周天子號令諸侯,標誌着齊桓公霸業達致顛峰。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管仲重病,桓公問他:「群臣中誰可以代你為相?」管仲說:「了解臣下沒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說:「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殺掉孩子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桓公說:「開方如何?」管仲回答:「背棄親人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近。」桓公說:「豎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閹割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愛。」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重用三人,三人專權。
桓公四十二年(前644),戎攻打周朝,周告急於齊,齊令各國諸侯發兵救周。桓公四十三年(前643),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七日,齊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
為政舉措
政治
劃分和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把國都劃分為六個工商鄉和十五個士鄉,共二十一個鄉。十五個士鄉是齊國的主要兵源。齊桓公自己管理五個鄉,上卿國子和高子各管五個鄉。把國政分為三個部門,制訂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業立三族,商業立三鄉,川澤業立三虞,山林業立三衡。郊外三十家為一邑,每邑設一司官。十邑為一卒,每卒設一卒師。十卒為一鄉,每鄉設一鄉師。三鄉為一縣,每縣設一縣師。十縣為一屬,每屬設大夫。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屬大夫把屬內情況向齊桓公匯報,督察其功過。於是全國形成統一的整體。
軍事
強調寓兵於農,規定國都中五家為一軌,每軌設一軌長。十軌為一里,每里設里有司。四里為一連,每連設一連長。十連為一鄉,每鄉設一鄉良人,主管鄉的軍令。戰時組成軍隊,每戶出一人,一軌五人,五人為一伍,由軌長帶領。一里五十人,』五十人為一小戍,由里有司帶領。一連二百人,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帶領。一鄉二千人,二千人為一旅,由鄉良人帶領。五鄉一萬人,立一元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元帥率領。
齊桓公、國子、高於三人就是元帥。這樣就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獵來訓練軍隊,於是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同時又規定全國百姓不准隨意遷徙。人們之間團結居住,做到夜間作戰,只要聽到聲音就辨別出是敵我;白天作戰,只要看見容貌,大家就能認識。
為了解決軍隊的武器,規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來贖罪。犯重罪,可用甲與車戟贖罪。犯輕罪,可以用值與車戟贖罪。犯小罪,可以用銅鐵贖罪。這樣可補充軍隊的裝備不足。
經濟
管仲在改革中提出「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稅收政策,就是根據土地的好壞不同,來徵收多少不等的賦稅。這樣使賦稅負擔趨於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又提倡發展經濟,積財通貨,設「輕重九府」,觀察年景豐歉,人民的需求,來收散糧食和物品。又規定國家鑄造錢幣,發展漁業、鹽業,鼓勵與境外的貿易,齊國經濟開始繁榮起來。
代表菜品
齊桓公時代國力富庶強盛,當時的人們為更好的紀念太公望的美譽,傳承姜太公餐飲文化,並深得傳統歷史名吃「太公望紅燜雞」的精髓,把主料雞內雜與太公望膳食古方中的輔料,完美結合,創製出了「滷煮雞雜」這道歷史名吃,至今依然傳承在日照市安氏一派。
歷史評價
孟子:「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荀子:「齊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則殺兄而爭國;內行則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閨門之內,般 樂奢汏,以齊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則詐邾襲莒,並國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 其險污淫汏也。彼固曷足稱乎大君子之門哉!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於乎!夫齊桓公有天下之大節焉,夫孰能亡之? 倓然見管仲之能足以托國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讎,遂立為仲父, 是天下之大決也。立以為仲父,而貴戚莫之敢妒也;與之高國之位,而本朝之臣莫 之敢惡也;與之書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貴賤長少,秩秩焉,莫不從桓公而 貴敬之,是天下之大節也。諸侯有一節如是,則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數節者而盡 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數也。」[2]
蘇秦:「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
尉繚:「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呂氏春秋》:「齊桓公良車三百乘,教卒萬人,以為兵首,橫行海內,天下莫之能禁,南至石樑,西至酆郭,北至令支。中山亡邢,狄人滅衛,桓公更立邢於夷儀,更立衛於楚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