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齊康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齊康公

姜貸 前404年-前379年 在位26年

齊康公姜姓,呂氏,名貸。在位時淫於酒色,以田完的後代田和為相。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有相應記載。去世時間是公元前379年,葬於現在的臨淄聶仙村西北。

齊康公,生於公元前455年,姜姓,呂氏,名貸,華夏族,是齊宣公呂積之子。公元前404年即位齊國國君,在位26年。前391年"遷康公於海上,食一城"。後來,一城也被收回了,齊康公只好在鈄坡上挖洞為灶。最後於公元前379年死亡,享年76歲。齊康公沉湎於酒色,但是與之相反的陳氏的後代田和卻籠絡人心。當時田氏大權在握,代替姜齊已經指日可待了,於是公元前386年演出了"田氏代齊"的一場鬧劇[1]

周威烈王廿三年(前404年),三晉伐齊至長城,俘虜齊康公朝見周天子,請求冊封為諸侯。

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齊康公田和放逐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後來唯一的食邑也被收回,康公只好在鈄坡上挖洞為灶,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齊太公。前379年齊康公死,隔年,齊威王出生。

現今山東省煙臺芝罘島老爺頂有康公墓

根據《資治通鑑》卷第一周紀一,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初命齊大夫田和為諸候"。

簡介

齊康公何許人也?   齊康公祖上是西周赫赫有名的姜太公,因其所處時期是春秋向戰國轉折的時代,各路諸侯相繼自立為王,齊康公也不例外地自封為齊王,故俗稱「齊康王」。齊康公齊國的第31代國君,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姜氏政權體系中最後一名國君,即「姜齊」時代的最後一個齊國國君。

按照《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第二」推算,太公建國約在公元前11世紀,國都營丘,後遷薄姑,再遷臨淄。自太公呂尚丁公呂級乙公呂得癸公慈母----,世襲傳位至齊康公呂貸時,齊國共傳有31代呂氏君王。

齊康公呂貸(或稱姜貸),生於公元前455年,是齊宣公呂積之子,公元前404年即位齊國國君,在位18年。公元前386年,被齊國大夫田和廢為庶人,「遷康公於海上,食一城」。公元前379年死亡,享年76歲。。

有關康公與其拗擰兒鬥氣的故事在張店炒米一帶家喻戶曉,久傳不衰。「康公的後代拗擰種, 讓他往西他往東,叫他攆雞他撞鐘,終生聽爹一句話,將爹葬在高山頂」的坊間俚語,至今依舊是家長教育不聽話子女的典型話題。

傳說康公只有一個兒子,但兒子行為怪僻,生性倔犟。在康公的有生之年,他叫兒子往西走,兒子必定往東去。父子之間,總南轅北轍、背道而馳,拗擰兒子絞着勁兒與康公對着幹。

齊康公田和廢為庶民之後,居住在現炒米山風景區桃花山附近。為了重新燃起「姜齊」東山再起的希望之夢,康公生前周遊列國,遍請各路風水大師為自己選擇百年之後的皇陵,最終選擇了「秀麗之山數扇錦屏遮陽主,幽陽淄水一條玉帶束梁王」聞名的之太平嶺(即現在的圍子山)陽坡之下一處寶地(今齊孝陵)作為百年之後的福地。

為了實現百年之後能夠安葬在自己選擇理想皇陵的願望,康公生前挖空了心思,想方設法把拗擰兒子帶到自己所選擇的陵園前,煞有介事地指着北面的太平嶺山巔峰對兒子說:我死後你就把我葬在那山頂上吧,讓我與這高山永世共存!齊康公指山為葬的本意,是企盼兒子依然如故地反其道而行之,能把自己葬在太平嶺向陽的山坡之下。

世事難料,人算不如天算。康公去世之後,齊康公那位拗擰兒子心想,自己一輩子沒有聽過老子的話,現在老子不在了,就聽他一次話吧,一反常態地遵從他老子的所謂臨終遺囑,真的把康公葬在了山頂上,成為流傳千年的笑談故事,而齊康公的意願卻成了千古的缺憾。太平嶺因安葬齊康公(王)改名為康王山,當地百姓因齊康公之子在康公的後事安排上聽從了老子的話,認作彰顯了忠孝,故將康王山改名為齊孝陵

昔日齊康公抱憾終生安葬在了太平嶺康王山)之山頂,經歷着世代交織、滄桑變幻,如今康公意景中的風水福地--齊孝陵經過現代人的努力,正逐漸成為全新齊文化、孝文化、園林文化的名勝景觀,一個可游、可觀、可賞的風景名勝景區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引起了人們的流連忘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