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喉噪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喉噪鶥
原圖鏈接

黑喉噪鶥(學名:Garrulax chinensis)臉頰有白斑[1],黑色臉和喉嚨;海南亞種的身體呈褐色,沒有白斑。在地面覓食,常在茂密的灌木叢中翻動葉子和樹枝發出嘈雜的聲音,以趕出無脊椎動物。通常成對或成小群出現。嘈雜且愛出聲;歌聲優美的歌手,鳴唱豐富溫柔婉轉,且常在其中熟練地穿插結合其他物種的聲音。共有5個亞種,體長23-29厘米,屬中型鳥類。額基、眼先、眼周以及頦和喉黑色,額基黑色上面有一白斑,頭頂至後頸灰藍色,其餘上下體羽多為橄欖灰沾綠至棕褐色。

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丘陵地帶的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和竹林中,有時也見在農田地邊、村寨附近以及濱海的次生林和灌木林中活動和覓食。常呈數隻或10多隻的小群活動,偶爾也見有單獨和成對活動的。主要以螞蟻蝽象甲蟲象甲步行蟲昆蟲為食,也吃部分植物果實和種子。

形態特徵

黑喉噪鶥雌雄羽色相似。額基、眼先、眼周、頰、頦和喉概為絨黑色,額基黑斑上面緊接一白斑,其後頭頂至後頸灰藍色,外眼後有一大塊白斑(除海南亞種),頸側橄欖灰色或棕褐色。背、肩等其餘上體指名亞種橄欖灰沾綠,滇西亞種橄欖褐色沾棕,海南亞種後頸至上背棕褐色,其餘上體橄欖褐色;兩翅覆羽與背同色,飛羽黑褐色,外側飛羽外翈灰色或銀灰色,內側飛羽與背同色。尾暗橄欖褐色或橄欖灰褐色、具黑色端斑,越往外側尾羽黑色端斑越擴大,到最外側一對尾羽幾全為黑色,中央一對尾羽具不明顯的暗色橫斑(除海南亞種外)。胸橄欖灰色或橄欖灰褐色,往後轉為橄欖褐色,海南亞種胸棕褐色。

  • 虹膜棕紅或洋紅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腳角褐色或肉褐色。
  • 大小量度:體重♂80-99克,♀82-92克;體長♂225-290毫米,♀236-278毫米;嘴峰♂21.5-25毫米,♀21.6-24毫米;翅♂108-118毫米,♀103-120毫米;尾♂116-135毫米,♀108-118毫米;跗蹠♂38-43毫米,♀37-44毫米(滇南亞種)。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丘陵地帶的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和竹林中,有時也見在農田地邊、村寨附近以及濱海的次生林和灌木林中活動和覓食。棲於竹林密叢及半常綠林中的濃密灌叢。

生活習性

  • 遷徙:留鳥。
  • 習性:常呈數隻或10多隻的小群活動,偶爾也見有單獨和成對活動的。多在林下灌木叢間跳來跳去,群間個體通過叫聲保持聯繫,社群行為極強,當被衝散後很快又通過叫聲聚集在一起。鳥群中如有一隻被打傷,其餘鳥並不馬上逃走,如受傷鳥被捉住發出驚叫,其他鳥似有前來搶救之勢。活動時頻繁地發出叫聲,悅耳動聽。除在樹木低枝和灌木上跳躍活動外,也常在地面上迅速地跳來跳去,一面扇動着兩翅,一面點頭,跳一會,又起勁鳴叫,尤其是早晚和早春,這種活動較為頻繁。如發現人或突然受到驚擾,有時也飛走,飛行笨拙費力,通常飛不多遠又落下。
  • 食性:主要以螞蟻、蝽象、甲蟲、象甲、步行蟲等昆蟲為食,也吃部分植物果實和種子。 [2]

叫聲:鳴叫聲響亮清晰,圓潤悅耳,其聲似「滴卟- ,滴卟- 」。黑喉噪鶥因叫聲響亮動聽,俗稱「山呼鳥」,常被作為觀賞鳥飼養。

分布範圍

分布於[[]]、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泰國越南、中國(雲南西部和南部、廣西、香港和廣西南部。)。

繁殖方式

黑喉噪鶥在海南島的繁殖期3-8月,1年繁殖2窩,第一窩通常在3-6月,第二窩在7-8月。營巢於林下茂密的灌木叢或竹林里,巢離地一般不高。巢呈淺杯狀,主要由草根,樹葉、藤葛等構成,內墊有細嫩草根,結構較為疏鬆。巢的大小為外徑16厘米,內徑8.1厘米,高8.2厘米,深5.4厘米。每窩產卵3-5枚,通常為4枚,卵白色,大小為28.8毫米×20.4毫米。


視訊

黑喉噪鶥(黑喉笑鶇)叫聲




參考文獻

  1. 黑喉噪鶥. ebi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