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黎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黎民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黎民

外文名稱;the common people

拼音;lí mín

注音;ㄌㄧˊ ㄇㄧㄣˊ

黎民,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lí mín,指庶民,泛指普通平民、就是平民百姓。出自《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孔傳:「黎,眾。」「黎,眾也」。[1]

解釋

庶民,泛指普通平民、就是平民百姓;

黎,古通「黧」,黑色。古國名。姓。民,民眾,百姓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黎民不飢不寒。」

史記·五帝本紀》:「棄,黎民始飢,汝后稷播時百穀。」

北齊·顏之推 《顏氏家訓·慕賢》:「 張延雋之為晉州 行台左拯,匡維主將,鎮撫疆埸,儲積器用,愛活 黎民。」

唐·劉禹錫 《復荊門縣記》:「是利不及下也,黎民病之。」

隋唐演義》第17回:「那六街三市勛衛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與民同樂。

歐陽予倩《漁夫恨》第六場:「為除強暴舍一身,除了強暴救黎民。」

當年炎帝被蚩尤所逐逃到涿鹿,求助於軒轅黃帝、並結成部落大聯盟共同攻打蚩尤九黎之時,雖並非人人有姓,而是一個部落只有幾姓的不同氏族群團,但作為一個部落聯盟,其姓也就比較可觀了。古人好舉成數,以百而言多,故稱這種軍事大聯盟中的人群變為「百姓」。而將戰敗被俘的九黎人,則稱作「黎民」,以與「百姓」相區別。

百姓

「百姓」最初是有一定社會性地位的貴族總稱。如《國語·楚語》載:「民之徹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質能言能聽徹其官者,而物賜之姓,以監其官,是為百姓。」而「黎民」則是奴隸。他們沒有家室,也無姓氏,並被刺瞎一目作為特有的標記。他們甚至可以被奴隸主作用人牲,殺死以祭神或殉葬。古時,鬲為炊器,又為葬禮中用的陪葬器皿,故「黎民」也被稱作「人鬲」。如《令簋》記:「姜商(賞)令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書·堯典》云:「黎民於變時雍。」蔡沈集傳:「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這裡所說的「民首皆黑」,即是「墨面」、「黔首」之意。不過,這裡應當指出:黎民可以被稱作人鬲、「民首皆黑」的人,但人鬲和「民首皆黑」的人卻並不等於黎民,因為,「百姓」也有犯法而淪為奴隸地位的,而奴隸中的黎民,或也會有因立功而改變地位為「百姓」的。隨着時間的推移,春秋後半期,宗族逐漸破壞,土地個人私有的地主階級代替土地嫡子世襲的領主階級興起。百姓逐漸失去貴族的意義,社會地位與庶民相似。百姓和黎民的差別越來越小,都成為被統治的平民。於是,終至將「黎民」與「百姓」聯在一起,統作普通人民的一種稱謂了。

參考來源

瓊州黎民 ——《魔都紫貝·卷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