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黎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黎檬芸香科常綠灌木,具硬刺。葉小,矩圓形至橢圓狀矩圓形,頂端短銳尖或鈍,邊緣有鈍鋸齒;葉柄短,有狹翅,頂端有節。花單生或簇生於葉腋內,花瓣外面淡紫色,內面白色;雄蕊20枚以上;子房上部漸狹。果近圓形,頂端有1不發達的乳頭狀突起,黃色至朱紅色,皮薄易剝。[1]

原產亞洲;現我國南部多有栽培。果味極酸。廣東一帶將其去核蒸熟,俗稱「檸檬餅」,能消食開胃;種仁含油左右。

形態特徵

小喬木。枝不規則,嫩葉及花蕾常呈暗紫紅色,多銳刺。單身複葉,翼葉線狀或僅有痕跡,夏梢上的葉有較明顯的翼葉,葉片闊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頂端圓或鈍,邊緣有鈍齒,干後葉背帶亮黃色。少花簇生或單花腋生,有時3-5組成總狀花序;花瓣略斜展,背面淡紫色,長1-1.5厘米;雄蕊25-30枚;子房卵狀,花柱比子房長約3倍。果扁圓至圓球形,果皮甚薄,光滑,淡黃(白黎檬)或橙紅(紅黎檬)色,稍難剝離,瓢囊9-11瓣,中心柱綿質或近於中空,果肉淡黃或橙紅色,味頗酸,略有檸檬香味,瓢囊壁頗厚而韌;種子或多或少,長卵形,頂端尖或稍鈍頭,細小,平滑無棱,子葉綠色,多胚或兼有單胚。花期4-5月,果期9-10月。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名錄》;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生長環境

野生及半野生,多見於較乾燥坡地或河谷兩岸坡地。通常呈多枝的灌木狀,種植在園藝場內的樹高達5米。

分布範圍

產台灣、福建、廠東、廣西及湖南和貴州的西南部、雲南南部。福建西南部、廣東及廣西南部較常見栽培,四川沿長江河谷低地間有栽種。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及印度東北部。模式標本采自廣州近郊。

染色體數X=9,2n=18。

Swingle否認黎檬是分類學上的種,他推斷黎檬是檸檬與寬皮橘類的雜交種,並將它歸入檸檬內作為一個栽培品種。

檸檬最早發現於中國與緬甸邊境,檸檬最早出現在給皇帝的貢品中"獻上檸檬兩顆"。黎檬一名,遠在900多年前在蘇軾的《遊記》里已提到。他是在海南島看到白黎檬的。據此,Swingle的推斷不符史實。黎檬與香櫞,二者的嫩枝、未張開的嫩葉和花蕾都呈暗紫紅色,二者的葉形及葉緣的裂齒都相似,二者的子房,其頂部自花柱脫離後繼續向長生長而形成乳頭狀短突點。但香櫞是單葉,葉片較大且質地較厚。黎檬的果形與寬皮橘類近似,顏色(紅黎檬)及其厚度也類同,但果肉風味多少類似香櫞。因此,與其說黎檬是檸檬與寬皮橘類的雜交後代,不如說有可能是香櫞與寬皮橘類的雜交後代較為合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