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黃鶺鴒

中文學名: 黃鶺鴒
拉丁學名:Motacilla flava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科:鶺鴒科
屬:鶺鴒屬
種: 黃鶺鴒
亞   種: 18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英文名稱: Yellow Wagtail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黃鶺鴒[1](學名:Motacilla flava) 體型大小和山鶺鴒差不多,體長15~18厘米。頭頂藍灰色或暗色。上體橄欖綠色或灰色、具白色、黃色或黃白色眉紋。飛羽黑褐色具兩道白色或黃白色橫斑。尾黑褐色,最外側兩對尾羽大都白色。下體黃色。

喜稻田、沼澤邊緣及草地。常結成甚大群,在牲口及水牛周圍取食。群鳥飛行時發出尖細悅耳的tsweep聲,結尾時略上揚。鳴聲為重複的叫聲間雜顫鳴聲。

目錄

外形特徵

黃鶺鴒在中國亞種較多,各亞種羽色雖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但上體主要為橄欖綠色或草綠色,有的較灰。頭頂和後頸多為灰色、藍灰色、暗灰色或綠色,額稍淡,眉紋白色、黃色或無眉紋。有的腰部較黃,翅上覆羽具淡色羽緣。尾較長、主要為黑色,外側兩對尾羽主要為白色。下體鮮黃色,胸側和兩脅有的沾橄欖綠色,有的頦為白色。兩翅黑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黃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兩道翅斑。

虹膜褐色,嘴和跗蹠黑色[2]

生活習性

習性:多成對或成3~5隻的小群,遷徙期亦見數十隻的大群活動。喜歡停棲在河邊或河心石頭上,尾不停地上下擺動。有時也沿着水邊來回不停地走動。飛行時兩翅一收一伸,呈波浪式前進行。常常邊飛邊叫,群鳥飛行時發出尖細悅耳的tsweep聲,結尾時略上揚。鳴聲為重複的叫聲間雜顫鳴聲。

遷徙:每年春季4月初遷到中國,秋季10~11月

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多在地上捕食,有時亦見在空中飛行捕食。食物種類主要有蟻、蚋、浮塵子以及鞘翅目和鱗翅目昆蟲等。

棲身環境

棲息於低山丘陵、平原以及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常在林緣、林中溪流、平原河谷、村野、湖畔和居民點附近活動。

生長繁殖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河邊岩坡草叢和潮濕的塔頭甸子中的塔頭墩邊上,偶爾也見在村邊居民柴垛中營巢,巢隱蔽甚好。巢呈碗狀,主要由枯草莖葉構成,內墊有羊毛、牛毛和鳥類羽毛。巢的大小為內徑6~7cm×7~8cm,外徑9~10cm×11~12cm,巢高6~7cm,深5~6cm。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最早在5月初即見有產卵的,大多在5月中下旬開始產卵,每天產1枚,每窩產卵5~6枚,多為5枚。卵灰白色,其上被有褐色斑點和斑紋,卵的大小為14~15mm×19~21mm,重1.9~2.2g。

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4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雛鳥除頭頂、肩和腰有少許灰黃色絨羽外,其他全赤裸無羽,兩眼緊閉,通體肉紅色。雌雄親鳥共同育雛,每日有兩個餵食高峰。一次在9:00~10:10,每小時餵食達16次;一次在16:00~17:00,每小時約14次。雛鳥留巢期14±1天。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繁殖於歐洲至西伯利亞及阿拉斯加;南遷至印度、中國、東南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及澳大利亞。

分布狀況:常見的低地夏季繁殖鳥、冬候鳥及過境鳥。亞種plexa,angarensis,simillima,beema及tschuschensis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但遷徙時見於中國東部省份。simillima也經過台灣。macronyx繁殖於中國北方及東北,越冬在中國東南及海南島。leucocephalus繁殖於中國西北部,越冬在喀什地區。melanogrisea繁殖於新疆西部天山及塔爾巴哈台山。taivana遷徙經中國東部,越冬在中國東南部、台灣及海南島[3]

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1 黃鶺鴒西歐亞種 Motacilla flava flavissima Blyth,1834
2 黃鶺鴒東北歐亞種 Motacilla flava thunbergi Billberg,1828
3 黃鶺鴒指名亞種 Motacilla flava flava Linnaeus,1758
4 黃鶺鴒法國亞種 Motacilla flava iberiae Hartert,1921
5 黃鶺鴒意大利亞種 Motacilla flava cinereocapilla Savi,1831
6 黃鶺鴒埃及亞種 Motacilla flava pygmaea A. E. Brehm, 1854
7 黃鶺鴒巴爾幹亞種 Motacilla flava feldegg Michahelles, 1830
8 黃鶺鴒俄羅斯亞種 Motacilla flava lutea S. G. Gmelin, 1774
9 黃鶺鴒北方西部亞種 Motacilla flava beema Sykes,1832
10 黃鶺鴒天山亞種 Motacilla flava melanogrisea Homeyer, 1878
11 黃鶺鴒極北亞種 Motacilla flava plexa Thayer & Bangs, 1914
12 黃鶺鴒阿拉斯加亞種 Motacilla flava tschutschensis J. F. Gmelin, 1789
13 黃鶺鴒北方東部亞種 Motacilla flava angarensis Sushkin, 1925
14 黃鶺鴒准葛爾亞種 Motacilla flava leucocephala Przevalski, 1887
15 黃鶺鴒台灣亞種 Motacilla flava taivana Swinhoe, 1863
16 黃鶺鴒東北亞種 Motacilla flava macronyx Stresemann, 1920
17 黃鶺鴒堪察加亞種 Motacilla flava simillima Hartert, 1905
18 黃鶺鴒中亞亞種 Motacilla flava zaissanensis Poliakov, 1911

種群現狀

在歐洲,有約7,900,000~14,000,000繁殖對,種群數量約23,700,000~42,000,000隻(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4)。歐洲種群占全球種群的25~49%,由此初步估計全球種群約48,400,000~168,000,000隻,估算值需進一步確認。黃鶺鴒在中國種群數量部分地區較普遍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3年評估。

該物種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4]

視頻

活潑好動的黃鶺鴒,尾巴一顫一顫的,可算拍到你了!

黃鶺鴒真漂亮,羽色鮮艷,你見過這樣的鳥兒嗎?

參考資料

  1. 黃鶺鴒(附圖),中國上海崇明鳥類圖庫
  2. 黃鶺鴒外形特徵,專題庫- 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共享平台
  3. 黃鶺鴒的地理分布,鳥類_百問中文,2016-10-10
  4.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黨政機關,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