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顙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顙魚
huang sang yu

中文學名:黃顙魚

拉丁學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

門:脊索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鯰形目

科:鱨科

屬:黃顙魚屬

黃顙魚(學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鱨科、黃顙魚屬一種常見的淡水魚。體延長,稍粗壯,吻端向背鰭上斜,後部側扁。頭略大而縱扁,頭背大部裸露。吻部背視鈍圓。口大。眼中等大。鼻須位於後鼻孔前緣,伸達或超過眼後緣。鰓孔大,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腹面。背鰭較小,具骨質硬刺,前緣光滑。脂鰭短,基部位於背鰭基後端至尾鰭基中央偏前。臀鰭基底長,起點位於脂鰭起點垂直下方之前。胸鰭側下位,骨質硬刺前緣鋸齒細小而多。腹鰭短,末端伸達臀鰭。肛門距臀鰭起點與距腹鰭基後端約相等。尾鰭深分叉,末端圓。活體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漸淺黃色。沿側線上下各有一狹窄的黃色縱帶,約在腹鰭與臀鰭上方各有一黃色橫帶,交錯形成斷續的暗色縱斑塊。尾鰭兩葉中部各有一暗色縱條紋。[1]

黃顙魚多棲息於緩流多水草的湖周淺水區和入湖河流處,營底棲生活,尤其喜歡生活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處,且腐殖質多和游泥多的地方。雜食性,自然條件下以動物性飼料為主,魚苗階段以浮遊動物為食,成魚則以昆蟲及其幼蟲、小魚蝦、螺蚌等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分布於老撾、越南、中國朝鮮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在中國分布於珠江、閩江、湘江、長江、黃河、海河松花江及黑龍江等水系。

形態特徵

背鰭條Ⅱ-6~7;臀鰭條16~20;胸鰭條Ⅰ-7~9;腹鰭條6~7。鰓耙13~16。體長為體高的3.1~4倍,為頭長的3.6~4.5倍,為尾柄長的6.2~7倍,為前背長的2.5~2.6倍。頭長為吻長的2.9~3.2倍,為眼徑的2.9~3.8倍,為眼間距的2.1~2.6倍,為頭寬的1.3~1.4倍,為口裂寬的2~2.2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1~2倍。

體延長,稍粗壯,吻端向背鰭上斜,後部側扁。頭略大而縱扁,頭背大部裸露;上枕骨棘寬短,接近項背骨。吻部背視鈍圓。口大,下位,弧形。頜齒及齶齒絨毛狀,均排列呈帶狀。眼中等大,側上位,眼緣游離;眼間隔寬,略隆起。前後鼻孔相距較遠。前鼻孔呈短管狀。鼻須位於後鼻孔前緣,伸達或超過眼後緣;頜須1對,向後伸達或超過胸鰭基部;外側頦須長於內側頦須。鰓孔大,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腹面。鰾1室,心形。鰓蓋膜不與鰓峽相連。鰓耙短小。

背鰭較小,具骨質硬刺,前緣光滑,後緣具細鋸齒,起點距吻端大於距脂鰭起點。脂鰭短,基部位於背鰭基後端至尾鰭基中央偏前。臀鰭基底長,起點位於脂鰭起點垂直下方之前,距尾鰭基小於距胸鰭基後端。胸鰭側下位,骨質硬刺前緣鋸齒細小而多,後緣鋸齒粗壯而少。腹鰭短,末端伸達臀鰭,起點位於背鰭基稍後的垂直下方,距胸鰭基後端大於距臀鰭起點。肛門距臀鰭起點與距腹鰭基後端約相等。尾鰭深分叉,末端圓,上、下葉等長。

活體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漸淺黃色。沿側線上下各有一狹窄的黃色縱帶,約在腹鰭與臀鰭上方各有一黃色橫帶,交錯形成斷續的暗色縱斑塊。尾鰭兩葉中部各有一暗色縱條紋。

性別鑑別:黃顙魚的性別主要可以從第二性徵加以鑑別,雌體腹鰭後面依次是肛門、生殖孔和泌尿孔,其中後面兩孔靠得很近。性成熟的雌親魚體形較短粗,腹部圓而飽滿,且富有彈性,將雌親魚從背部向上托起,外觀上可以看到比較明顯的卵巢輪廓,生殖孔明顯,紅腫略外突。雄性個體腹鰭後面依次是肛門、生殖突,生殖突末端的開口是泄殖孔。性成熟的雄親魚個體一般大於雌親魚個體,在臀鰭前肛門後有明顯的0.5~0.8厘米生殖突起,呈乳頭狀,略顯紅色。

視頻

黃顙魚吃食多瘋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