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經是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名詞解釋
黃經是指天球黃道坐標系中的經度。而黃道是指太陽在一年中橫越天球的路徑,在一年中會穿越天球赤道兩次,一次是在春分點,另一次是在秋分點。由於在黃道上沒有明顯可以作為黃道經度0度的點,因此春分點被任意的指定為黃經0度的位置,天體的黃經度就是由天體向東量度至春分點的角距離。
黃道坐標對太陽系的天體非常有用。例如,在曆書上所給的太陽經度就是以黃經量度的。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周約365天5小時,運轉94000萬公里,這個公轉軌道人們就稱之為「太陽黃經」。
度數劃分
按天文學慣例,以春分點為起點自西向東度量,分360°。自1645年起至今所使用的廿四節氣是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劃分,把黃道360度圓周劃分成24等份,每等份15度,每15度為一個節氣,全年共二十四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太陽黃經度數分別為:
春季:立春315度,雨水330度,驚蟄345度,春分0度,清明15度,穀雨30度。
夏季:立夏45度,小滿60度,芒種75度,夏至90度,小暑105度,大暑120度。
秋季:立秋135度,處暑150度,白露165度,秋分180度,寒露195度,霜降210度。
冬季:立冬225度,小雪240度,大雪255度,冬至270度,小寒285度,大寒300度。
參考文獻
- ↑ 中文為何越來越受歡迎?,搜狐,2021-12-30
- ↑ 中國能屹立幾千年不倒的精髓是什麼?漢文化的誕生和傳承是關鍵,搜狐,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