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池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池會,春秋戰國故事。[1]
故事內容
春秋時期,大國、強國為了宣示實力,確立霸權,常常召集中小諸侯國參加國際大會,即所謂「諸侯會盟」。著名的如齊桓公發起的「葵丘之盟」,晉文公主持的「踐土之盟」等。在這樣的大會上,當時最得勢國家的君王會被推舉為盟主,得到一眾諸侯的支持、擁護,正式成為一代霸主。
但也有一些盲目自信的國家君主,過分高估了自己的實力,貿然召集會盟,結果不但沒能達到稱霸的目的,反而導致自己的國家走向滅亡,比如本篇故事的主角——吳王夫差。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挾着兩年前艾陵之戰大破齊軍的餘威,吳王夫差與晉定公相約在黃池(今河南封丘縣西南)舉行會盟。與會的除了吳、晉兩個大國,還有來「打醬油」「跑龍套」的魯國和衛國。
出於炫耀武力,逼迫晉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的目的,夫差調集了國內可用的全部精兵,浩浩蕩蕩北上黃池。當時晉定公心存疑慮,本不想去,但晉國主持朝政的趙鞅認為夫差來勢洶洶,存心挑戰,不去就會示弱於人。於是晉國也針鋒相對,帶着大批軍隊到黃池赴會。
黃池大會就在這樣劍拔弩張的氣氛下進行着。經過檢閱軍隊、打獵、喝酒聊天等等環節,到了最關鍵的一步「定盟」時,卻因為一個問題卡住了。那就是:歃血為盟以及在盟約上簽字時,吳王夫差和晉定公誰排在前面?
對於這個關係重大的面子問題,吳國、晉國誰都不肯讓步。晉國方面提出,我們是中原諸侯一貫的領袖,訂盟約時當然要排在首位。而吳國則抬出輩分來壓人:我們吳國的祖先太伯是周文王的叔叔,晉國的祖先叔虞只是周成王的弟弟,輩分差我們太遠了。
吳晉雙方口水紛飛爭執不下。雖然帶了軍隊,但兩國都只是想以此起到威懾作用,說到底並沒有真打的意思,於是會盟就此陷入了僵局。
就在雙方僵持着沒法收場之時,突然有夫差的手下從吳國趕來求救。原來,趁着吳軍精銳盡出,吳國國內空虛之機,一直臥薪嘗膽、圖謀復仇的越王勾踐發兵攻吳,留守的吳國太子友陣亡,國都被越軍圍困,危在旦夕!
聽到勾踐端了自己老窩的消息,夫差就像當頭挨了雷劈,腦袋差點都炸開了。隨行的吳國大臣都勸說夫差趕緊回師。夫差卻紅着眼咬着牙說:「一定要逼迫晉國把盟約簽了再走!」
於是,夫差決定孤注一擲。當晚,他挑選了三萬精兵,所有人吃飽喝足,養精蓄銳,半夜出發殺向晉營。到了離晉軍只有一里路的地方,吳軍結成三個萬人方陣:一個方陣白旗、白甲、白羽,望之如白茅;一個方陣紅旗、紅甲、紅羽,望之如火焰;一個方陣黑旗、黑甲、黑羽,望之如濃墨。天剛一亮,吳王親自擊鼓,吳軍萬鼓齊鳴,聲動天地。從夢裡驚醒的晉軍一看吳軍的氣勢聲威,頓時就被嚇傻了。
這時,晉國大夫董褐對晉定公和趙鞅說:「我看吳王那個樣子,看似窮凶極惡,其實色厲內荏,想來是他們國內出了什麼亂子。眼下他們急於定盟回國,要和我們拚命,我們可犯不上和他們死磕啊!」
沒有辦法,晉定公及趙鞅只得同意了讓吳王排在前面。但是他們也提了個條件羞辱夫差:吳國的先祖最初是被周王封為「伯」的爵位,但你們現在卻自己號稱吳王。周天子是王,你夫差也是王,這就是對周天子不敬。如果你去掉吳王的名號,改稱吳公,其他的事就都聽你的。
這個時候,夫差也顧不得什麼吳王吳公了,就用「吳公」的名義率先「歃血」,然後晉國、魯國、衛國等跟着「歃血」,黃池大會總算「圓滿」結束了。但夫差根本高興不起來,他還得帶軍回國收拾爛攤子呢。
回師的路上,經過宋國,夫差腦子一時發熱,想要趁機伐宋。這一下,連出了一輩子餿主意的佞臣伯噽都急了,跑去進諫夫差,說:「我們的老巢眼看就要丟了,國君還有閒心去打宋國?就算能打得贏,難道您還能留下來占領宋國嗎?」夫差沒辦法,只得捨棄宋國,繼續拚命往吳國趕。
幾個月後,夫差終於趕回吳國,但大軍長途行軍異常疲勞,士氣低落,根本就沒法和越軍戰鬥。
不得已,夫差只好派使者帶着厚禮去向越軍求和。勾踐估算情勢,覺得吳國不是一下子能滅得了的,就收下財物,退兵回去了。
但勾踐退兵只是為了尋找更佳的滅吳時機。
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吳國發生災荒,勾踐再次率軍進攻吳國,在笠澤之戰中大勝吳軍。此戰之後,越國的力量相比吳國已占據了壓倒性優勢,夫差和吳國只剩下苟延殘喘的份。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軍攻破姑蘇城,將夫差包圍在姑蘇山上。夫差派人向越王勾踐求和。勾踐想答應,但范蠡勸諫說,我們君臣苦心籌謀多年要滅掉吳國,如今怎能白白放過他?於是,勾踐以施捨的姿態告訴夫差,吳國我一定要滅,但我不忍心殺你,會好好地安置你。夫差羞愧交集,自刎而死,吳國就此滅亡。
當初,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夫差,說越國是吳國的心腹大患,只有先滅掉越國,才能進取中原。但夫差固執己見,窮兵黷武,先是和齊國開戰,再率全軍赴黃池與晉國爭霸,終於給了越國以可乘之機,落得身死國亡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