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伯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伯祿(1830~1909年)名成億,字志山,號斐默,洗名伯多祿,江蘇海門人。幼年私塾就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入張朴橋修道院,為首批修生之一。在修院學習中文、拉丁文、哲學、神學等課程共17年之久。咸豐十年(1860年)晉升鐸品。
晉鐸後,管理小修院,教授拉丁文、哲學,後在上海、蘇州、海門等地傳教。清光緒元年(1875年),任徐匯公學校長,兼管小修院。3年後在董家渡從事寫作。光緒四年任主教秘書及神學顧問,並專務著作。平生著作之多,在中國神父中少有。中文著作有《集說詮真》、《聖女斐樂默納傳》、《函牘舉隅》、《正教奉褒》、《正教奉傳》、《訓真辨妄》、《函牘碎錦》、《聖母院函稿》、《契券匯式》等;法文著作有:《置產契據式》、《中國婚姻律》、《官鹽論》、《中國行政雜錄》、《中國地震考》、《中西新月對照》、《日月蝕考》、《清代世系》、《中國古代太陽黑點考》、《中西曆合璧》等,有些收入光啟社出版的法文版《漢學叢書》。
神學
神學(theology),又稱聖經學。是歐洲著名的經院哲學的前身。最早的神學起源於聖保羅[1],聖保羅用基督的話語來解釋天地奧秘、人生百態,遂成神學之基礎。5世紀左右,聖安東尼奧用聖經來補充他自己的元素論,進一步為神學奠定基礎。到了中世紀早期,神學家只是對基督教的聖經、信條加以闡述,或對文獻、經籍的一些段落進行注釋。到11世紀,神學命題日益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在回答這些問題時,人們將正反兩面的理由或意見列舉出來,然後加以分析,得出結論。當時稱這種方法為辯證法。而辯證法也成為經院哲學的基礎。並日益成為神學的理論基礎。而教授神學的學校即為神學院。最早的神學院是的巴黎大學,羅馬大學後來居上,成為當時羅馬教廷名下的第一神學院。13至15世紀的樞機主教[2]大多從這裡畢業。當今的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也是羅馬大學神學院的神學院長。
參考文獻
- ↑ 《聖經》裡面為上帝傳福音的先知們全都沒有讀過神學院,新浪博客,2017-05-28
- ↑ 教你分清樞機主教、正權主教、助理主教和輔理主教,騰訊網,20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