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葉蕁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麻葉蕁麻 | |
---|---|
![]() | |
圖片來源 | https://zhongyao.m.supfree.net/hao.asp?id=%C2%E9%D2%B6%DD%A1%C2%E9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麻葉蕁麻 漢語拼音:Má Yè Xūn Má |
麻葉蕁麻,中藥材名。本品為蕁麻科蕁麻屬植物焮麻UrticacannabinaL.的全草。夏秋採收,曬乾。功能主治為:祛風濕,涼血,定痙。用於高血壓病。外用治蕁麻疹初起,風濕關節炎,毒蛇咬傷,小兒驚風。[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麻葉蕁麻
別名:火麻草、螫麻子、哈拉海、蠍子草、恰克卡克歐提[維名]
來源
蕁麻科蕁麻屬植物焮麻Urtica cannabina L.的全草。夏秋採收,曬乾。
性味
苦、辛,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祛風濕,涼血,定痙。用於高血壓病。外用治蕁麻疹初起,風濕關節炎,毒蛇咬傷,小兒驚風。
用法用量
內服0.5~1兩;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患處。
備註
(1)割蕁麻時,手順着螫毛方向抓,可免觸螫。若觸螫,用鮮灰菜挫擦;或塗碳酸氫鈉水可解。[2]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花期7-8月,果熟期8-9月。果隨熟隨落地上,果落後於秋末植株地上枯萎。成株高可達150厘米,莖直立,通常不分枝,有棱,生整毛和緊貼的微柔毛。葉對葉片輪廓五角形,長4-12厘米,寬3.5-12厘米,葉掌狀全裂或3-5裂,一回裂片再羽狀深裂,小裂片邊緣具缺刻狀鋸齒,兩面疏生短柔毛,下面疏生螫毛,葉柄長2-8厘米,托葉離生,狹三角形,雌雄同株或異株,花序長達12厘米,同株者,雌花序位於下方,雄花序多不分枝,雄花直徑約2毫米,花被片4深裂,雄蕊4,與花被裂片對生,雌花被片4,花後增大,長約2.5毫米,被短柔毛,柱頭畫筆頭狀。子實瘦果卵形,稍扁,長約2毫米,表面光滑或多少具褐點。瘦果包子增大的花被片內。
分布區域
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各省區;蒙古、前蘇聯西伯利亞地區、歐洲也有。
生長環境
喜生於乾燥的山坡,沙丘坡上、路旁、田邊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