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門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鹿門寺》是北宋詩人李廌的作品之一。
李廌(1059-1109)字方叔,號濟南先生、太華逸民,又以壟西匹夫自稱,諡號超曠文子。祖先從鄆州(今山東鄆城縣鄆州)遷徙華州(今陝西華縣),故為華州人。李廌出生在一個士大夫[1]家庭,祖父為乾州使君,祖母名邊。父親李惇(憲仲)與蘇軾同年,而且還是同科進士,母親名叫馬。但是李廌的親人去世都比較早,在宋英宗治平元年,李廌六歲的時候父親也離他而去,所以李廌寄居在叔父家裡,並跟從叔父學習,叔母王氏對李廌照顧得很周到,李廌深為感激。
李廌家從祖先便傳以家法,家教比較嚴格。李廌從小便能自覺刻苦學習,年齡稍大一點,就因為有學問在鄉里小有名氣。十九歲的時候寫《題郭功甫詩卷後》七言六十韻,洋洋千言縱論當代詩壇,筆鋒凌厲,不受任何依傍,具有一種開拓的性質,對了解歐陽修以後的詩壇,很有意義。
“ |
蓬萊鹿門道,莽莽漢津渡。 川塗兩緬邈,今古同此路。 德公厭州里,翁媼是中去。 風流可引想,千載豹隱霧。 浩然繞城歸,羸馬琢妙句。 宿草被荒丘,寒榛軼驚兔。 昔我懷登臨,歲晏屬凝冱。 茲游愜於願,春仲忽雲暮。 杖策升翠麓,喟嘆憐老步。 冠雲得危亭,臨世濯凡趣。 蒿薺俯青林,繡繪辨紅樹。 他山照寸碧,迂江泫晞露。 我生老憂患,胸次貯百慮。 寓目宇宙間,猛省忘外慕。 前瞻萬松嶺,翠壁屹相顧。 輕飆觸纖柯,虛籟森已度。 甓道繞危巔,爽氣襲籃輿。 傳聞古道場,台殿若鱗布。 日者一昔災,楹棟皆若炬。 壞垣積煨燼,況乃金碧處。 山僧勤樸斲,堂構略已具。 童奴一萬指,役作供指呼。 當有鬼運閘,變現助持護。 蹇予藏史後,道骨天所付。 一為功名想,誤落塵土污。 華顛發先縞,黧面顏色故。 惟有炯炯心,從昔常自悟。 會當借岩谷,投老寄冠屨。 吹雲飯青精,煮石羹白芋。 神遊八極表,諷誦大人賦。 鵾鵬或圖南,為子閬風御。 |
” |
— [北宋]李廌 |
治世思想
李廌才華橫溢,名稱當時,以兼濟天下為己任,並素稱有經世之策。「胸中經綸策,偃蹇未獲試」「平生經世策,寄食不資身。」並且有很強烈報國之心,「著書十萬餘言,常懷忠憤。謀已甚拙,許國唯堅。」甚至泥固到了「痴」的地步,「有客性不羈,謂我何泥固。太上立德次立功,痴兒乃為功名誤。」喜論古今治亂,《兵法奇正論》《將才論》《將心論》或論用兵之術,或談選將之標準、將之高下,辨而中理,見解深刻。《聖學論》勸君主學《詩》、《書》、《禮》、《易》、《春秋》勸君主學聖人之學以治國家,而心非新經義學說。《薦舉論》論薦舉賞罰分明,客觀公正,嚴而可行。這些都很好地體現了李廌的治世思想,《慎兵論》認為用兵當慎,以民為本,體恤民情,達情達理。元祐求言,上《忠諫書》《忠厚論》並獻《兵鑒》二萬言論西事。朝廷擒羌酋鬼章,將致法,廌深論利害,以為殺之無益,願加寬大,當時韙其言。
李廌以文受知於蘇軾,成為蘇門骨幹,並一生對恩師推崇備至,受蘇軾影響很深。推崇蘇門之學[2],對當時盛行的新經義學說很不滿,其詩,其文,及筆記小說《師友談記》多有論及。
李廌懷經世之志,渴望建功立業,年少時頻游巨公之門,亦多聞罷黜。元祐三年和元祐六年兩次應試不第,加上對當時政治環境的不滿,獨善其身的思想便逐漸占了上風,再加上年華早衰,貧病相伴,「運乖生事拙,貧病壯心遠」與很多北宋典型的文人一樣,從對建功立業的渴望轉向內心自我人格的修煉。「一落功名想,誤落塵土污。華顛發先縞,黧面顏色故。惟有炯炯心,從昔常自悟。」秉一生才華,中年即絕進取意,歸耕潁川。以孟浩然相比類,將致仕之懷寄托在山水之間,以求心靈的安寧和平靜。
視頻
鹿門寺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士大夫階層為什麼到近代消失了?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趣歷史網,2019-01-16
- ↑ 薛瑞生:蘇門、蘇學與蘇體——兼論北宋的黨爭與文學 | 【學術研究】,搜狐,20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