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鷓鴣天》 |
作品名稱:《鷓鴣天》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詞 作者:蘇軾 |
《鷓鴣天》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作於作者貶謫黃州時期,是他當時鄉間幽居生活的自我寫照。上片寫景,下片刻畫人物形象,全詞描繪了一幅夏日雨後的農村小景。詞中所表現的,是作者雨後游賞的歡快、閒適心境。詞人先寫游賞時所見村景,接着才點明詞中所寫之游賞和游賞所見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發自己雨後得新涼的喜悅。這種寫法,避免了平鋪直敘,讀來婉轉蘊藉,回味無窮。
原文
“ | 鷓鴣天[1]
林斷山明竹隱牆。 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 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 古城旁。 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涼。 |
” |
— 《鷓鴣天》,《東坡全集》 |
譯文
遠處樹林盡頭,有座高山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圍繞在屋舍旁。院落旁有一長滿衰草的小池塘,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空中不時有白色的小鳥上下翻飛,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
在鄉村的野外,古城牆的近旁,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轉瞬已是太陽西落。昨天夜裡三更時分,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場好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涼。[2]
作品賞析
此詞上片寫景,下片刻畫人物形象,描寫人物的心理狀態。開頭兩句,作者以推移鏡頭,由遠而近,描繪自己所處的特殊環境:遠處有鬱鬱蔥蔥的樹林,樹林盡頭,有座高山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象綠色的屏障,圍護在一所牆院周圍。這所牆院正是詞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邊大約由於天旱缺水,滿地長着枯萎的衰草。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令人煩躁不安。在這兩句詞中,竟然描寫出林、山、竹、牆、蟬、草、池塘七種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詩詞里也是不多見的。這裡呈現的景象,跟詞人熙寧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時所描寫的景象迥然不同。那時作者寫下的詞句是:「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種奔騰奮發、蒸蒸日上的景象。而「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則完全是一種雜亂、衰萎的景象,顯得蒼白無力,缺乏生機。
詞人為何會描寫出此等景象呢?原來,詞人在徐州任知州時,政績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當時寫的詞作,充滿着積極奮發的精神。後來,他受到打擊,被貶到黃州,充任團練副使,處境十分艱難,才能無從施展,被迫過着隱退生活,所以心情苦悶,精神不振。這就無怪乎他的詞章變得這樣淒清蒼涼了。
三、四兩句,含義更深邃。從詞句上看,這兩句描寫得比較優美:在廣闊的天空,不時看到白鳥上下翻飛、自由翱翔,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頗有些詩情畫意。「紅蕖」,是荷花的別名。「細細香」,是說荷花散發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別的原因,這樣的境界的確是修身養性的樂土。然而,對於詞人來說,他並非安於現狀,有心流連這裡的景致。他雖然描繪出白鳥翻空,紅荷照水的畫面,但這和他傾心欣賞杭州西湖那種「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麗景色,是不能相提並論的。透過這樣一幅畫面,讀者能夠隱隱約約看到詞人那種百無聊賴、自尋安慰、無可奈何的心境。詞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繪,作了生動的說明。
下片前三句,是寫太陽在即將落山的時候,詞人拄着藜杖在村邊小道上徐徐漫步。這是詞人自我形象的寫照。但他表現的究竟是怎樣的形象呢?是老態龍鍾,還是病後的神態?是表現自得其樂的隱者生活,還是百無聊賴、消磨時光的失意情緒?讀者仔細玩味,自然會得出正確的答案。
最後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詞句的表面是說: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裡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又使得詞人度過了一天涼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猶言「多承」。細細品評,在這兩個字里,還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說:有誰還能想到幾經貶謫的詞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卻了,唯有天公還想到我,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兩字中還隱藏着詞人的無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涼」,是詞中最顯露的一句。「浮生」,是說人生飄忽不定,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莊子·刻意》篇說:「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蘇軾的這種消極思想,就是受莊子思想的影響。「又得浮生一日涼」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對揭示主題,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現詞人得過且過、日復一日地消磨歲月的消極情緒。
總觀全詞,從詞作對特定環境的描寫和作者形象的刻畫,就可以看到一個抑鬱不得志的隱者形象。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3]
視頻
20190911-蘇軾《鷓鴣天》
參考資料
- ↑ 鷓鴣天, 詩詞名句網,
- ↑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 古詩文網,
- ↑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 蘇軾), 學習網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