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潁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潁州區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以北,西、西南部與河南省周口、信陽兩市相鄰,北、東北部與亳州市相連,南、東南部和淮南市六安市為鄰。

境內有國家3A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濕地保護區潁州西湖以及文峰塔、奎星樓、劉公祠、白蟹泉等古蹟。

2021年5月,安徽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通報2020年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結果,潁州區作為2020年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優秀單位予以通報表揚。[1]

歷史沿革

西周

初年,康王姬釗封功臣陳滿後裔(媯姓)於此建胡國。

春秋

魯定公十五年(前495年),楚滅胡,地屬楚。

秦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建汝陰縣,隸屬陳郡。

西漢

稱汝陰縣,改屬汝南郡。

王莽新朝

改汝陰縣為汝墳縣。

東漢

復改汝墳縣為汝陰縣,隸屬汝南郡。

三國

稱汝陰縣,地屬魏,初期隸屬汝南郡,中期改屬汝陰郡,後期隸屬汝南郡。

西晉

稱汝陰縣,隸屬汝陰郡。

東晉

稱汝陰縣,先後隸屬東晉、前趙、後趙、前燕、前秦。

南北朝

稱汝陰縣,先後隸屬宋、北魏、梁、北齊、北周。在梁與北魏對抗時,梁於汝陰縣境置胡城縣,北魏於汝陰縣城設潁州治。

隋朝

稱汝陰縣,改潁州為汝陰郡,縣東境增設清丘縣。

唐朝

稱汝陰縣,隸屬信州,武德六年(623年),改信州為潁州,汝陰縣隸屬潁州。貞觀元年(627年),並潁陽縣(今太和縣)、清丘縣入汝陰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潁州為汝陰郡,汝陰縣隸屬汝陰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汝陰郡為潁州,汝陰縣隸屬潁州。元和十五年(820年),潁州劃歸有司。長慶二年(822年),汝陰縣隸滑鄭節度。

五代十國

稱汝陰縣,隸屬潁州,先後為梁、唐、晉、漢、周的領地。

北宋

稱汝陰縣,隸屬潁州。開寶六年(973年),劃縣境北部王家市(今利辛縣王市集)、斤溝、百尺鎮、稅子步(以上均在今太和縣境)、界溝(今界首)5鎮置萬壽縣。政和六年(1116年),升潁州為順昌府,汝陰縣隸屬順昌府。

南宋

稱汝陰縣,隸屬順昌府,後改屬南京路。

大定元年(1161年),稱汝陰縣,改順昌府為潁州,汝陰縣隸屬潁州。

初稱汝陰縣,隸屬潁州。至元二年(1265年),撤汝陰縣,縣地直屬於潁州。至順元年(1330年)劃潁州南部(今地理城)設潁水縣。至順十一年(1351年),撤潁水縣入潁州。

明朝

稱潁州,隸屬鳳陽府,軍事上設潁川衛(後改稱潁州衛),隸屬汝寧府。

雍正二年(1724年),潁州升為直隸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潁州為潁州府,原州地置阜陽縣,隸屬潁州府。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府,阜陽縣直隸安徽省。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開闢新區,先後在縣境邊緣與鄰縣邊緣合建阜北縣阜南縣潁阜縣泉陽縣闞町縣,城及郊區建阜陽市。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阜南縣改建阜南辦事處,除新集至六十里舖劃入潁上縣外,余按原縣境恢復阜陽縣,隸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同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豫皖蘇邊區第四、六軍分區合併為阜陽專員公署,阜陽縣隸屬阜陽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71年,阜陽縣隸屬阜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改阜陽地區革命委員會為阜陽行政專員公署。阜陽縣隸屬阜陽行政專員公署。

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潁州區設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潁州區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以北,地跨北緯32°45′23"—33°00′58"、東經115°26′33"—115°58′45"之間。阜陽市西、西南部與河南省周口、信陽兩市相鄰,北、東北部與亳州市相連,南、東南部和淮南市、六安市為鄰。全市東西寬約160千米,南北長約142千米,面積9775平方千米。阜陽城區位於市域中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2°56′、東經115°50′。距徐州、蚌埠、鄭州、武漢、合肥市分別為254、190、350、406、238千米。

地形地貌

潁州區系淮河流域波及區,大部分屬於沖積平原,地形西北高,東南低,緩緩傾斜,坡降為1/7000—1/10000,地貌景觀比較單調。

氣候特徵

潁州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主要氣候特點: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較長。年實際日照數平均為2109.06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5.7℃。年均無霜期為222天。年均降水量為890毫米。冬季盛行北至東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

水文概況

阜陽境內主要通航河流有潁河、泉河、茨淮新河、茨河、洪河等。Ⅶ級以上航道總里程486.09千米,其中Ⅴ級航道17.65千米、Ⅳ級航道242.89千米。[2]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野草類,有馬齒莧、土荊芥、半枝蓮、麵條菜、瞿菜、王不留行、虎耳草、繡球花、木瓜、苜蓿、草木犀、鐵莧菜、土當歸、醉血草、羊不奶草、兔絲子、狗狗秩、馬鞭草、臭牡丹、益母草、蒲公英、蒼耳子、黃花蒿、青蒿、鬼針草、苦葉菜、野菊花、鴨跖草、浮萍、紫萍、鵝不食草、萱草、茵陳蒿、盤龍草、豬秧秧、黃蓮草、癩肚皮棵、野胡蘿蔔、丁香蓼、洋麻、野西瓜苗、錦葵、土黃芪、蜀葵花、紫果各青、掐不齊、野薔薇、地錦花、辣蓼花等。

1985年,對中藥資源進行了普查,全縣野生植物中的藥材共381種,其中蘊藏量5000公斤以上者27種。

動物資源

哺乳類,有黃鼠狼、草兔、獺貓、鼠、褐鼠、刺蝟、蝙蝠等。

爬行類,有壁虎、赤練蛇、烏風蛇等。

鳥類,有喜鵲、麻雀、杜鵑、啄木鳥、翠鳥、貓頭鷹、烏鴉、鵪鶉、斑鳩、鳧、百靈、蒼鷹、黃鸝、畫眉、白鷺、灰鷺等。

魚類,有鯽魚、魴魚、烏魚、甲魚、黃鱒、泥鰍、鱭胡、白鱔、黃鱔、蟹等。

昆蟲類,有蜈蚣、蜻蜓、蟬、蝴蝶、馬蜂、蜘蛛、大草蛉、花蝽、蠍、赤眼蜂、隱翅蟲、步甲、瓢蟲、螳螂、麗草蛉、蚜蠅、蚊蟲、蒼蠅等。

人口

截至2018年末,潁州區戶籍人口77.3萬人,城鎮化率42.7%。人口出生率17.2‰,死亡率10.5‰,自然增長率6.7‰。年末男女人口構成:男性占總人口的50.6%,女性占49.4%。分年齡構成為,18歲以下人口占25.8%,18—34歲占24.7%,35—59歲占35.3%,60歲以上占14.2%。[3]

經濟

綜述

2018年,潁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28.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7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65.3億元,增長7.0%;第三產業增加值142.1億元,增長11.0%。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1%,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8.6%,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2.3%。人均GDP29621元,比上年增加2983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潁州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1%。其中,民間投資增長8.9%,占全部投資比重的62.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103.2%,第二產業投資增長40.5%,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7.4%。分行業看,農林牧漁業投資增長103.2%,製造業投資增長50.7%,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投資下降46.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增長34.3%,批發和零售業投資下降4.0%,住宿和餐飲業投資增長130.7%,房地產業投資下降2.6%,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長117.3%,教育業投資增長173.0%,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投資增長2.6%,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增長141.4%。列入2018年度省億元以上重點項目57個,其中續建27個、新開工18個、儲備12個,總投資835.3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20.6億元,實際完成投資173.8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44.1%。計劃新開工項目18個,計劃竣工項目8個,實際竣工項目9個,竣工率112.5%。實際新開工項目19個,開工率105.6%。列入市級重點工程的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33個,其中續建8個、新開工15個、儲備10個,總投資86.9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0.0億元,全年實際完成投資20.6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03.2%。計劃新開項目10個,實際開工12個,完成投資11.3億元,開工率120%。

財稅收支

2018年,潁州區財政收入42.3億元,比上年增長17.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6.1億元,同比增長13.6%。地方收入中,稅收收入21.8億元,增長1.9%,非稅收入4.3億元,增長174.5%。全年財政收入中,增值稅增長22.8%,企業所得稅下降5.9%。

2018年,潁州區財政支出44.3億元,比上年增長13.8%,其中教育支出8.8億元,增長7.7%,科學技術支出6469萬元,增長259.2%,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6.3億元,增長5.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6.9億元,增長4.5%,城鄉社區事務支出3.6億元,增長56.6%,農林水事務支出6.7億元,增長12.7%。

人民生活

2018年,潁州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08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21934元,增長8.1%,家庭經營性收入4865元,增長10.1%。人均消費性支出25026元,增長2.3%。

2018年,潁州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3元,比上年增長10.0%。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4950元,增長11.0%,家庭經營性收入4198元,增長10.8%。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1434元,增長5.1%。

2018年,潁州區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9%。八大類商品及服務呈現普漲格局,其中食品煙酒類上漲2.7%,衣着類上漲1.6%,居住類上漲1.3%,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9%,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2.7%,醫療保健類上漲2.9%、交通和通訊類上漲0.3%,其他用品和服務上漲0.5%。

第一產業

2018年,潁州區糧食種植面積46418公頃,比上年減少269公頃,減幅0.6%;油料種植面積602公頃,比上年增加3公頃;棉花種植面積101公頃,比上年減少10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1386公頃,比上年增加508公頃。糧食總產量26.1萬噸,比上年下降2.3%,減產6293噸。其中,小麥產量14.8萬噸,比上年減少7909噸,下降5.1%;玉米產量11.0萬噸,比上年增產1516噸,增長1.4%。棉花產量291噸,比上年減少48噸,下降14.2%。油料產量1480噸,比上年減少608噸,下降29.1%。蔬菜產量39.4萬噸,比上年增加2.2萬噸,增長6.0%。

畜牧業

2018年,潁州區肉類總產量34358噸,比上年增加93噸,增長0.3%,其中豬肉產量25732噸,比上年減少41噸,下降0.2%。禽蛋產量8411噸,比上年增加73噸,增長0.9%。年末生豬存欄量154944頭,比上年增加254頭,全年生豬出欄量307213頭,比上年減少1207頭。牛存欄量5668頭,比上年減少280頭,全年牛出欄量4429頭,比上年減少26頭。羊存欄量39382頭,比上年增加640頭,全年羊出欄量81621頭,比上年減少5571頭。

漁業

2018年,潁州區水產品產量6969噸,比上年增加58噸,增長0.8%。

生產條件

截至2018年末,潁州區農業機械總動力43.45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9%;農用拖拉機5320台,比上年增長1.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39423噸,比上年下降3.6%;農村用電量14869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4.3%;農用柴油2489噸,比上年增長2.2%;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655噸,比上年增長1.0%;農藥使用量153噸,比上年下降5.0%。全年有效灌溉面積22.16千公頃,比上年增長3.6%。

第二產業

截至2018年末,潁州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6家,與上年持平。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0%,其中:國有企業增長6.4%,股份制企業增長7.1%,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2.8%。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3.1%,其中:國有企業增長7.3%,股份制企業增長13.4%,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7.7%。規模以上工業產值中涉及的24個大類行業中,22個行業保持增長,15個行業保持兩位數增長。增幅較大的有:專用設備製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等,增幅分別為:83.8%、45.5%、和27.9%。降幅較大的有: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複製,下降18.9%。兩新產業保持增長,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3.2%,同比提高3.5%;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4.9%,同比提高3.2%。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中,產量較大的商品混凝土、塑料製品和飼料產量分別增長28.4%、20.0%、和20.2%,白酒、家具分別下降25.6%和16.2%。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9.5%,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6.5%,比上年提高1.4%。

建築業

2018年,潁州區資質等級內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48家,完成建築產值696104萬元,比上年增長14.8%。全年資質內建築企業實現利潤26977萬元,比上年下降7.0%,房屋建築施工面積837.1萬平方米,比上年減少109.3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221.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3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8年,潁州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1.1億元,比上年增長14.3%。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劃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19.9億元,增長14.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1.2億元,增長14.2%。全年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總額(6)107.1億元,比上年增長15.9%,其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增長15.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6.3%,日用品類增長13.9%,金銀珠寶類增長5.9%,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6.7%,中西藥品類增長14.0%,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9.9%,汽車類增長25.7%。

對外經濟

2018年,潁州區進出口總額634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6.0%,其中:進口436萬美元,增長172.8%;出口5909萬美元,增長11.3%。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876萬美元,比上年下降8.3%。

房地產業

2018年,潁州區房地產開發投資137.2億元,比上年下降5.8%。商品房施工面積1330.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2.1%。商品房銷售面積189.4萬平方米,下降0.7%;商品房銷售額154.3億元,下降15.5%。

金融業

截至2018年末,潁州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458.7億元,比上年末增加75.3億元,增長19.6%。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20.3億元,比上年末增加45.1億元,增長25.8%。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256.5億元,比上年增加83.4億元,增長48.1%。[4]

交通運輸

交通

截至2018年末,潁州區通達公路里程1031千米。

公路

濟廣、阜新、合淮阜高速公路在潁州境內交匯,東抵京滬、西達京珠、南連滬漢、北接南洛兩縱兩橫的「井」字形高速公路框架已基本形成。水路:通過淮河、潁河等航道入江達海,是中原通往華東的水運要塞。即將建成的潁州港區位於安徽潁州經濟開發區境內,可常年通航500噸至1000噸級船舶,經潁河入淮河,至京杭大運河可達蘇南、上海等長三角地區。

鐵路

大京九鐵路穿境而過,與商阜、漯阜、青阜、阜淮鐵路構成「米」字型框架,直接與隴海、京廣、京滬等鐵路幹線接軌,形成八線引入、五路交匯的鐵路網,是全國六大鐵路路網樞紐之一。阜陽編組站是京九線上最大的編組站,自動化程度居全國之冠,日編解能力達到1.8萬節。

'航空

4C級阜陽機場坐落潁州,已開通北京、上海、廣州、天津、廈門、西安等航線。

運輸

2018年,潁州區公路貨物運輸量15716萬噸,比上年下降9.3%,旅客運輸量1123萬人次,比上年下降10.4%。貨物運輸周轉量3985074萬噸千米,比上年下降5.7%;旅客運輸周轉量83414萬人千米,比上年下降6.4%。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8年,潁州區專利申請量1621件,其中發明專利611件,實用新型專利917件,外觀設計專利93件。專利授權量781件,其中發明專利45件,實用新型專利557件,外觀設計專利179件。2018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家,累計14家。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潁州區有高中7所,在校生11428人;初中28所,在校生29525人;小學121所,在校生77357人;幼兒園75所,在園兒童26462人。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126.6%。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20.2%。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潁州區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1個(含個體),文化館1個,劇場、影劇院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4個,全區114家農家書屋共有藏書9000餘冊,公共電子閱覽室52個,農民文化樂園2個,遠教文化廣場13個。

體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潁州區共建成農體工程86個,全民健身廣場7個(其中1個國家級,6個省級),全民晨晚鍛煉點289處,體育社區俱樂部13個,籠式球場4個。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潁州區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34個。其中,各類醫院(含袁集、不含市直)2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個。全區衛生技術人員4309人,其中執業醫生(含執業助理醫生)923人,註冊護士1050人。截至2018年末,潁州區各類醫療機構床位數3811張。

勞動就業

2018年,潁州區城鎮登記失業人員737人,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933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480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3%,較上年下降0.5%。

社會保障

截至2018年末,潁州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9.3萬人,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69.1萬人。城鎮失業保險參保人數5.3萬人,全年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527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69.09萬人,參合率為103.1%。

社會福利

截至2018年末,潁州區共有各種社會福利養老機構23個,其中公辦13個,民辦10個;擁有床位5410張,其中公辦2963張,民辦2447張。13419人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8698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4390人,全年醫療救助75159人次(參合參保47143人次),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5029人。

環境保護

2018年,潁州區共有自然保護區1個,面積12994公頃。全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6100萬元。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54.95噸。氮氧化物排放量68.64噸,下降29.9%。煙(粉)塵排放量21.49噸,下降41.4%。工業廢水排放量達標率100%,工業煙塵排放量達標率100%,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100%。

安全生產

2018年,潁州區發生各類安全事故5起,死亡5人,比上年分別下降28.6%和16.7%。其中,道路交通事故4起,死亡4人,工礦商貿事故1起,死亡1人。[5]

歷史文化

潁州是「中國剪紙藝術之鄉」,「中國健身球之鄉」,是08年奧運會女子體操團體冠軍鄧琳琳的家鄉。潁州是最佳的宜居城市,淮河、潁河、泉河等河流縱橫交織,「三清貫潁」,凸顯了潁州濱水園林城市的風韻;潁州風景名勝眾多,有巍巍聳立的文峰塔,有可摘星辰的奎星閣,有佛香四溢的資福寺,有青煙繚繞的劉公祠,有風光旖旎的潁州西湖,曾令宋代大文豪歐陽修、蘇軾流連忘返。

風景名勝

潁州西湖

潁州西湖位於阜陽城西北一公里新泉河兩岸,是古代潁河、清河、小汝河、白龍溝四水匯流處。

前1040年,周康王冊封的媯髡因迷戀汝墳西側的一湖碧水,在這裡建立御花園,這便是後世的潁州西湖。古潁州西湖為風景湖,因阜陽在北魏以後稱潁而得名,與杭州西湖、惠州西湖和揚州瘦西湖並稱為中國四大西湖。

春秋戰國時始建女郎台、梳妝檯等建築,唐武宗李炎在做潁王時建有蘭園,宋代建有會老堂、六一堂,並建有著名的西湖三橋等歷史群。蘇軾做潁州太守時對西湖進行了疏浚,建有蘇堤、蘇碑,遍植垂柳、花卉,明、清時期又建有清漣閣、怡園等,主要景點有蘭園、怡園、女郎台、紫竹苑、醉仙居、西湖碑林、百花園、清漣閣、九曲橋、梳妝檯、蘇堤、歐堤等。

文峰塔

文峰塔位於城東南約2華里一座古廟基地上。?據阜陽縣誌所載,因奎星樓不高,文星不太顯露,所以當地文風不振,功名不多。清康熙三十五年(1796年)於此始建文峰塔,以振興阜陽文風。在分類上屬風水塔類型。

文峰塔既與「文」相共,又極富道教色彩。磚雕中有表示吉祥如意的長壽鹿、靈芝草、龍、鳳;有文人祈求的鯉魚跳龍門;還有太極圖案。文峰塔被阜陽市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奎星樓

奎星樓位於阜陽舊城東南城樓拐角處,又稱拐角樓。登樓可南望霍山,又叫望霍樓,俗稱「三蓬塔」。該樓為明萬曆二年(1574年)知州趙世相擴建南城時所建的一座故樓。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全磚結構,三層六邊形。通高9.93米,疊澀出檐,起脊翹角,結頂飾鐵製舞風,六角系銅製響鈴(1981年重修時改鐵鈴)。

奎星樓三層均有室,但互不貫通。一層朝南開一半圓形券門;二層一門四圓形券窗,南門楣磚雕有題額「文光射斗」;三層南門楣額為「奎壁聯輝」。1980年列入市文物保護單位。

劉琦祠

劉琦祠位於阜城西北城牆上,主祀南宋抗金名將劉琦,陪祀有「順昌之戰」時順昌知府陳規、通判汪若海、副將趙尊、耿訓、韓直、許清、閻充和義軍曹成。

劉琦祠歷代不斷修葺,僅清代就於乾隆十年(?1750年)、嘉慶十三年(1808年)、光緒三年(1871年)?三次重修。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以「撤城防敵」為名強行拆毀。民國三十年(1941年),主持道士常華庵集資在原址重建大殿三間,廂房三間。正殿神龕內供奉劉琦、陳規、汪若海等九人彩繪塑像。劉琦祠現為阜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

榮譽記錄

2021年5月,安徽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通報2020年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結果,潁州區作為2020年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優秀單位予以通報表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