鶺鴒脊念珠(十六)(張建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鶺鴒脊念珠(十六)》是中國當代作家張建國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鶺鴒脊念珠(十六)
早秋的一天,長白山上的普化寺來了一位講經說法的高僧,自稱在五台山修行三十年,禪悟了真經。前年六月十四文殊菩薩的誕辰時給他託夢,要他做一個苦行僧,到全國各寺廟交流禪悟的經法,才能修得正果。便攜一缽,按夢中文殊菩薩指引的方向,往東北而來,所經寺廟已不下百座。普化寺的主持與他談經說法,確實不凡。便發下話來,建一道場,請他講經三天。普化寺方圓幾十里的善男信女聽說後紛紛趕來聽講。
此事傳到趙銀鈴的山寨,到了日子銀鈴梳洗打扮一番,給一歲的兒子杜小飛換了一身新衣,戴上普化寺主持親自開過光的麒麟金鎖,坐上一襲小轎,一邊一個貼身的丫鬟相隨,從後門進了普化寺。早有小和尚報知主持,轎子進了門,主持迎進單為銀鈴母子倆辟出的淨室。原來銀鈴自小隨父母信奉佛教,自到了長白山閒來無事便拖着孕身到普化寺給肚中的孩子乞福,曾在菩薩面前發誓,保佑自己生下兒子一定給佛像重鑠金身。兒子生下果然不忘誓言,捐了銀子給菩薩重鑠了金身。還讓兒子認主持為乾爹,在普化寺記名修行。經常以杜小飛的名義捐些銀兩給普化寺,寺里有重大法事也提前告知銀鈴,銀鈴便攜兒子來參加。母子二人遂成了普化寺的貴賓。
這天主持特意給母子倆安排在講經高僧的屏風後面,由他陪着,給銀鈴講解一些佛教上不知的典故和詞語。三天後,高僧講完,銀鈴雖不甚了了,但主持的不時讚嘆,讓她感到高僧的不凡,便請主持引見給兒子小飛相面點化。那高僧倒也爽快,來到淨室,細細看了小飛的面貌,說:「小施主相貌堂堂,前途斷不可思量。然而命硬的很,還沒降生便克了家中幾十條性命,如不入佛門將來必殺人無數,殘害生靈。死後入不得西天極樂世界,只能煎熬在十八層地獄不得超生。」
趙銀鈴一聽,心裡掂量,一個苦行高僧,斷不會聽了江湖上的事情來此騙我,定是個得道高僧,能看清一個人的前生今世和來世。便跪下道:「求高僧點化。」
「也好,我即說出小施主的天機,不妨點化與他。明天我去寨上,細細給你母子點明再上路不遲。」
趙銀鈴千恩萬謝上轎回寨。
第二天高僧來到山寨,趙銀鈴請進密室,屏退左右,攜兒子聽他的點化。
高僧淨手焚香,坐下來雙手合十,誦禪語道:
「萬載悠悠,天道不知,
誠拜如來,清易明主。
劍仙俠士,滅清除韃,
定國安幫,功德無量。」
趙銀鈴攜杜小飛跪下,說:「小女子愚頓,請高僧明示。」
高僧見趙銀鈴誠心誠意,一捋白髯道:「阿彌陀佛。老僧見你一心向佛,不忍你誤入歧途,再說你懷中之子老僧觀其相貌將來必是國之棟樑。你母子二人速速去投明教以成大業。」
「高僧不知,小女子已殺明教右護法及五名高手,教主斷不能收留我母子。」
「你去了便知,我老僧決不打誑語。」說完揚長而去。
趙銀鈴思前想後,在此落草為寇定誤了兒子小飛的前程。不如回鎮江,即便明教不收留我母子,憑我手中之劍,也無人奈何得了。在江南置了田畝房屋,供小飛讀書識字,將來博得功名,也不枉來一世。主意拿定,拿出銀兩遣散了眾人,攜小飛直奔江南鎮江而去。[1]
作者簡介
張建國,筆名田潤明。籍貫唐山市,現居石家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