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雞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雞精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化學調料製成的。由於核苷酸帶有雞肉的鮮味,故稱雞精。可以用於使用味精的所有場合,適量加入菜餚、湯羹、麵食中均能達到效果。雞精中除含有穀氨酸鈉外,更含有多種氨基酸。它是既能增加人們的食慾,又能提供一定營養的家常調味品。味精產品更加注重鮮味,所以味精含量較高;雞精則着重產品來自雞肉的自然鮮香。

雞精成分

雞精的主要成分是味精,味精即穀氨酸鈉,又稱味素。按我國制定的產品質量標準,合格的雞精中的穀氨酸鈉含量不應少於五‰,雞精中的其他成分是核苷酸、食鹽、白砂糖、雞肉粉、糊精、香辛料、助鮮劑、香精等。我國的標準規定,每百克雞精中的蛋白質含量不能少於10.7克。

營養成分

雞精雖然鮮美但幾乎沒有營養。雞的營養物質大部分為蛋白質和脂肪,吃多了會導致身體肥胖。雞精中欠缺鈣、鐵、胡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以及各種維生素和粗纖維,長期食用易導致身體亞健康。 科學調查認為,雞精食用量對人體,尤其是老年人、女性的健康有重大影響。 婦食用了含有激素的雞精,會導致回奶、過度肥胖;未成年人還會導致性早熟。

作用功能

雞精味道鮮美,在烹調菜餚時適量使用,能促進食慾.雞精的鮮味主要來自穀氨酸鈉,符氨酸鈉是穀氨酸的鈉鹽,它有強烈的肉類鮮味,易溶於水。雞精進入胃腸後,所含的穀氨酸鈉能很快分解出穀氨酸。穀氨酸是一種氨基酸,參加人體內的代謝活動,具有改善大腦功能和穩定人情緒的作用,有利於智力發育。

雞精藥性

雞精性平、味酸,具有開胃、助消化之功效,所含營養價值比味精更高。

雞精成分

根據《雞精調味行業標準》,指的就是雞精調味料chicken essence seasoning,以味精、食用鹽、雞肉/雞骨的粉末或其濃縮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鈉及其它輔料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和/或食用香料等增香劑經混合、乾燥加工而成,具有雞的鮮味和香味的複合調味料。 穀氨酸鈉 ,g/100g ≥ 35.0 氯化物(以NaCl計),g/100g ≤ 40.0 呈味核苷酸二鈉,g/100g ≥ 1.10 乾燥失重,g/100g ≤ 3.0 總氮(以N計),g/100g ≥ 3.00 其它氮(以N計),g/100g ≥ 0.20 穀氨酸鈉,俗稱味精,含量要達到35.0%以上。 氯化物,這裡指的就是氯化鈉俗稱鹽,含量要低於40% 氮含量(用於檢測蛋白質雞肉/雞骨含量 可用三聚氰胺冒充 ) 也就是說只要雞精裡面雞肉雞骨含量高於3.2%,就符合雞精行業標準,是合格產品!

與味精的區別

1、雞精是一種以新鮮雞肉、雞骨、鮮雞蛋作為原材料,通過蒸煮、減壓、提汁等工序後,再配以鹽、糖、味精(穀氨酸鈉)、雞肉粉、香辛料、肌苷酸、鳥苷酸、雞味香精等物質複合而成的,具有鮮味、雞肉味的複合增鮮、增香調味料。 2、幾乎所有的菜品中都可以添加雞精,適量加入菜餚、湯食、麵食中,都可讓其口味大增,在湯菜上作用較為顯著。雞精當中含有多種調味劑,味道比較綜合、協調。同時也含有鹽,所以用雞精調味時菜品要少放些鹽。 3、雞精的使用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通常都是根據自己的口味添加,所以,雞精的用量多數情況下是不同的。而味精比較純淨,用量比較穩定。 4、味精是非常容易溶於水的,所以通常來講,在烹飪時在起鍋之前加入味精效果最佳,菜餚的味道也會更加的鮮美。這是因為,味精若在水溶液中長時間加熱,會生成焦穀氨酸鈉,焦穀氨酸鈉雖無害,但同樣也沒有鮮味。雞精的用法就沒那麼多要求了,任何時間放到菜品中,效果都不錯。

雞精的危害

雞精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化學調料製成的。由於核苷酸帶有雞肉的鮮味,故稱雞精,不過雞精比味精更鮮。從衛生角度講,雞精對人體是輕微有害的,在烹調時,如果加入過多雞精,則會導致人體在短時間內攝取過量的穀氨酸鈉,超過機體代謝能力,直接危害人體健康,重則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 並非所有的菜餚都適合加雞精,燉煮、排骨等本身具有鮮味的食物時,加入雞精會讓食物走味,影響菜的味道。這時可以選用普通味精等調味品代替。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雞精含核苷酸,它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所以有(心臟或者免疫系統疾病或皮膚病,肝病)患者做飯決不能放雞精。 還有一些人群,一天食用雞精過多,晚上休息會出現喉嚨干疼,做夢等症狀,嚴重的還會引起鼻塞、頭痛等身體不適症狀。此類人群應儘量少吃或不吃。

雞粉

雞粉選用鮮雞為原料,配以多種複合調味料,經生物酶分解、真空濃縮及噴霧乾燥等高新技術工藝精製而成。雞精產品更加注重鮮味,所以味精含量較高;雞粉則着重產品來自雞肉的自然鮮香,因而雞肉粉的使用量較高。目前在西方國家已有80%左右的消費者選用雞粉作為調味品。兩類產品雖同屬鮮味料,但在配料和生產工藝上有許多不同之處,不能用相同的標準來衡量。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