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鑾鼻神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圖片來自開放博物館 |
鵝鑾鼻神社設立於昭和4年(西元1929年)12月7日,為台灣日治時期位於高雄周恆春莊鵝鑾鼻505番地,是恆春地區的第一座神社,位在鵝鑾鼻燈塔東側山丘上,原址現為高雄關稅局鵝鑾鼻員工訓練中心。
神社沿革
昭和4年(西元1929年)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全體職員所捐出的日幣二仟餘圓興建,當時地址為恆春莊鵝鑾鼻505番地。在昭和5年(西元1930年),為了謝神祈福,東洋捕鯨會社將捕獲的藍鯨顎骨奉獻作為神社鳥居[1] 。根據史料,這隻藍鯨約70公噸,長約26公尺,腹部周圍14公尺餘。鵝鑾鼻神社毀於二次大戰末盟軍轟炸。國民政府來台後,拆除神社,現為高雄關稅局員工訓練中心。
祭祀神為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大物主命、崇德天皇。每年例祭日為12月7日。
參考文獻
- ↑ 回顧日本捕鯨與食鯨文化 330年前就有鯨鳥居,中央通訊社,201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