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鴨稻共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鴨稻共生

圖片來自news.ltn

鴨稻共生,或稱稻鴨農法,類似魚菜共生,是養耕共生的種類之一,指將養家鴨和耕稻同時進行的有機農業方法。現時,台灣、日本、越南和中國大陸等地的農民都有採用。

農村型態

台灣早期養鴨人家利用稻作收成由南至北收穫的特性,遊牧菜鴨或蘆鴨,此方式稱為「逃冬」、「淘」或「討冬」,鴨隻則稱「淘冬鴨」,此趕鴨人家與養蜂人家,同為臺灣農業的遊牧民族。

也此方法已經實踐千年以上,並登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水稻生長期間放牧鴨群,這種放牧方式稱為「放青」,把這些鴨稱為「中耕鴨」,相對「放青」在水稻收穫期間放養鴨群稱為「放埠」,鴨隻則稱「放埠鴨」。稻鴨共生在農藥氾濫後式微,90年代初期為處理福壽螺入侵物種問題,包括臺灣在內的東南亞國家地區,以鴨、魚或昆蟲來生物防治福壽螺,而以養鴨效果最佳,此法因此慢慢有復興趨勢。

鴨間稻

利用「稻鴨共作」種出來的有機米,台灣山水米公司取名為「鴨間稻」,在田間自然長大的鴨子稱為「稻間鴨」,並與觀樹基金會合作,設置面積4分多的「有機稻場」,作為推廣及提供民眾體驗有機耕作的場所。

有機稻場專員蔡嘉恆說,插秧2個星期後即可放養合鴨,以2個星期大的小合鴨最適合,個頭與秧苗差不多高,避免踩踏秧苗。4個月後水稻成熟時,合鴨也長大,除收割稻穀外,合鴨可食用或賣掉,增加額外收入。

台灣山水米公司為鼓勵栽培有機稻米,補助契作的農民每公頃3萬元搓草費,並保證以市價1.5倍價格收購稻穀,同時提供米糠作為有機肥料,現在已有3個有機米產銷班,契作面積達120公頃,每公頃產量約1萬台斤。[1]

經營方法

在21世記初,一些臺灣人嚮往傳統有機耕作產品,由日本引進了鴨稻共生,使用的合鴨是雜交自綠頭野鴨、台灣白菜鴨、北京鴨、和法國正番鴨。合鴨體型大,約3.5公斤,瘦肉多,不善飛行,抗病力強、活動力佳,有不吃禾本科特性,雜食習性(能除草、滅蟲)。

支持此農法的人宣稱稻田內的雜草、害蟲便可作為鴨子的食物,不用除草劑和殺蟲劑;鴨子的排泄物可作農作物肥料,不用化學肥;鴨子在活動時,可幫助根部吸收肥料、氣。然而保育工作者劉克襄指出所謂的鴨稻共生只是另外圈養幾隻鴨做樣子,用網路宣傳,獲取暴利,傳統的稻農因為種稻辛勤,無暇再養鴨,是另有遊牧的養鴨人,而非固定養在田裡。

養鴨面面觀

有些鴨耕稻農歷經七、八年時間,其辛苦並非耕作本身,反而是防範野狗偷襲鴨群。為了防止野狗侵入,遼闊近一公頃的水稻,周遭環繞著粗大的鐵絲網,並以高大的黑色布幕遮住視野。外頭若有野經過,很難瞧見裡面的情形。早幾年,他們無此經驗,半夜常被野狗摸黑闖入。縱使圍籬再高。野狗都會想辦法竄跳或鑽進去,一夕之間,許多鴨子被活活咬死。而飼養的鴨,也非昔時的土鴨,而是合鴨。北京鴨、番鴨和肉鴨等數種的混生種,自身無法下蛋。儘管非昔時之土鴨,後來在飼養過程裡,看著小鴨跟著稻子一起成長,感情漸深,更捨不得宰殺。長大了,只好送人,或整批賣給鴨店。[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