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鱗魨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鱗魨科,Balistidae,魨形目的1科,有11屬約40種,通稱鱗魨,是魨形目中體色最光彩奪目的一群。[1]

形態特徵

鱗魨科(Balistidae):魨形目的1科,有11屬約40種,通稱鱗魨。體側扁,長橢圓形或菱形。眼小或中大,上側位。口小,端位。上下頜每側常各有1~2行楔狀牙齒。背鰭2個,第一背鰭3鰭棘,第一鰭棘粗大,其餘2鰭棘短小;第二背鰭及臀鰭相似,基底均較長。左右腹鰭合成一短棘,附在腰帶骨的末端,短棘與肛門間常有膜狀皮膜。體被中大或小形粗板狀厚鱗,不相互覆蓋。無氣囊。主要分布於印度洋-西太平洋的熱帶海區,為淺海魚類。鱗魨體色美麗。肉食性,以甲殼類、貝類等為食,利用其楔狀的牙齒可鑿穿牡蠣和其他貝類的堅殼而食其肉。背鰭鰭棘與支鰭骨摩擦能發聲。中國產11屬18種,分布於南海,少數見於台灣海峽。常見的如寬尾鱗魨、圓斑擬鱗魨、波紋鈎鱗魨、卵圓疣鱗魨。鱗魨肉肥厚,較粗硬,有些種類(如圓斑擬鱗魨)有毒,不宜食用。

棲息環境

多底棲,卵生,肉食性。鱗魨是魨形目中體色最光彩奪目的一群,它們具有像盔甲一樣厚的體表,眼睛的位置高,長長的吻配上一張小口,樣子既滑稽又可愛。鱗魨背鰭的第一硬棘很粗壯,第二硬棘則具有類似扳機安全扣的功能,因此它的英文俗名為「扳機魨」。這類魚又有個別稱叫「皮剝魨」,台語則稱「剝皮仔」,那是因為它的皮特別厚,鱗片緊貼皮上,很難刮除,如果想吃它,只能連皮帶鱗片一起剝下。鱗魨遍布於各大洋,多屬珊瑚礁的底棲習性。而別稱「小丑炮彈」的花斑擬鱗魨則是體色最搶眼的鱗魨,也是最受歡迎的觀賞魚之一。

生長習性

由於鱗魨科魚類的牙齒都非常堅硬,所以不論是蝦、蟹、貝類、海鞘、珊瑚、藻類或魚,它一樣都不會放過。吃海膽的時候,還會用吻部把海膽翻面,從沒有長棘保護的腹部來下手。因此在水族缸里飼養時,要慎選一起混養的無脊椎動物或魚種。此外,鼓氣鱗魨、擬鱗魨在珊瑚礁間的沙底覓食時,還會先吸水,再用力噴出,翻出埋在其中的小生物予以捕食。

海洋獨行俠

鱗魨是珊瑚礁區的日行性魚類,通常都單獨行動。由於皮特別厚,天敵數量少,不但不需靠擬態或偽裝的功夫來保護自己,相反的,它還多半體色鮮艷,到處招搖,只靠它第二背鰭和臀鰭鰭條的波動,慢條斯理的在海里游來游去。只有真正遇到危險的時候,才會迅速躲入礁洞中,當下若無適當的洞穴可供避難,就只好快速擺動它的尾鰭溜之大吉。

紅牙鱗魨遇到敵人即躲入礁縫凹陷處避難。

鱗魨扳機的作用

「扳機」是指槍枝上控制子彈發射的裝置,通常在射擊以前,必須先把保險閂拉開,然後才能扣動扳機射擊。鱗魨背鰭上的「扳機」,作用不在攻擊,而是在防禦敵人。而鱗魨的「扳機」則是指第一背鰭上第一硬棘後下方的一道「V」形溝槽,正好和後面較短、也是V形的第二根鰭棘相契合。當它遭遇危險的時候,第二根鰭棘會豎立起來,頂住第一鰭棘的基部,使第一根硬棘直立。一旦鱗魨受到驚嚇,就會立刻扣動「扳機」裝置,使第一根鰭棘豎立,同時腹鰭上短且鈍的硬棘也會向下方撐直,達到禦敵的功能。如果它躲入洞中,也能藉此讓身體牢牢地卡在洞裡,而不會被拖出來,想吃它的掠食者只好無奈的離去。

護卵魚

鱗魨產的是沉性卵,產卵時會先在沙地上挖一個缽形淺坑,再把卵產在中央。繁殖期的鱗魨親魚具有強烈的領域性,會有護卵的行為,雄魚會主動驅離任何入侵者,較大個體甚至會衝上來攻擊潛水的人。

亟待保育的鱗魨

因為體色鮮艷、模樣可愛,鱗魨常被大量捕撈作觀賞魚或食用魚,加上其棲地珊瑚礁日漸衰敗,所以它們在海里的種類和數量已越來越少,而俗稱「小丑炮彈」的花擬斑鱗魨,幾乎要絕跡了!連帶造成的結果是,它們的食物──海膽數量增加,而海膽大多吃底棲海藻,這對與海藻爭空間的珊瑚本應有利,但人類又大量採食海膽,吃它的生殖腺,以致于海藻大量繁生,間接又抑制了珊瑚的生長,而珊瑚礁的衰敗使珊瑚礁魚類跟着遭殃,如鱗魨。

視頻

鱗魨科 相關視頻

第四期鱗魨科的乾飯日記
海洋世界裡愛吃海膽的綠鱗魨

參考文獻

  1. 花斑擬鱗魨,品略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