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鯨(鯨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鯨目)是海洋哺乳類動物鯨下目中部分生物的通稱。鯨目又分為齒鯨類和鬚鯨類,前者包括海豚科。在日常語言中,常將鯨和海豚分開,但在動物學中它們同屬於一個系群。 鯨分為兩類,一類是鬚鯨,一類是齒鯨。鯨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包含了大約98種生活在海洋、河流中的胎生哺乳動物。中國海域就有30餘種。鯨的所有種類中除幾種生活在淡水外,其他均棲息于海洋。

鯨本身定義比較模糊,鯨可以包含所有鯨類,還有特定科的鯨類。鯨中還包括所有海豚。鯨主要分為兩個種類:鬚鯨(Mysticeti)和齒鯨(Odontoceti)。鬚鯨的種類較少,但體型巨大,目前已知最小的種類體長也超過6米,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也屬於鬚鯨。然而齒鯨類的體形差異比較大,最小的種類體長僅有30cm左右,最大的抹香鯨體長在20米以上。鯨並不屬於魚類,而是屬於哺乳動物類。

鬚鯨亞目體型巨大,其中最小的種類體長也大於6米。口內無齒。上頜兩側各具有150~400枚角質鯨鬚。鯨鬚的顏色、數目和形狀因種而異,是分類的重要依據。外鼻孔2個,位於頭頂。頭極大,有的種可達體長的1/3。僅有1~2對肋骨與小型胸骨相連接,無鎖骨,鰭肢一般4指。具有盲腸。以磷蝦和頭足類為食,有的也吃小魚和底棲貝類。有3科10種,均為海棲。如露脊鯨、藍鯨、灰鯨、長鬚鯨、座頭鯨、大鬚鯨(鰮鯨)、小鬚鯨(小鰮鯨);齒鯨亞目中僅少數種類生於淡水,大多數均產于海洋中。體型大小不一。口內有齒,外鼻孔僅有1個。鰭肢一般5指。除恆河豚外,均無盲腸。主要以烏賊甲殼類魚類為食。共包括7科80餘種。如白暨豚、抹香鯨、獨角鯨、海豚中華白海豚、江豚和虎鯨


鯨魚小百科

  1. 鯨魚是海底體最大的哺乳類動物之一,現存共有40種鯨魚種類。[1]
  2. 鯨魚是用肺呼吸的溫血動物,心跳每分鐘只有10次。
  3. 正常壽命大約40-90年,視品種而定。
  4. 最小鯨類:1.7米長、50公斤重的毛伊海豚。
  5. 最大鯨類:34米長、190噸重的藍鯨。
  6. 鯨魚的養成不易,光是孕期就需17個月左右。
  7. 有趣小知識:虎鯨是地球上最大的媽寶,就算活到30歲也會和媽媽待在一起唷!


對地球的貢獻

一條鯨魚可抵幾千棵樹!專家告訴你:為什麼「鯨魚」是緩解氣候危機的天然神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助理總監查米(Ralph Chami)、研究分析師歐圖森(Sena Oztosun)、聖母大學門多薩商學院榮譽退休教授寇席馬諾(Thomas Cosimano)和杜克大學經濟學實務教授富倫坎普(Connel Fullenkamp)等多位專家學者聯合撰文指出,緩解氣候危機有天然神器:鯨魚。[2]

就拯救地球的能力而言,一條鯨魚可抵幾千棵樹

現在的科學證據越來越明確顯示,人類的碳足跡正威脅著我們的生態系統和生活方式,減緩氣候變遷的任務面臨兩大挑戰:第一是找到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或減少其對全球平均溫度影響的方法。第二是籌集足夠的資金以將這些技術付諸實踐。許多可能的解決方案既複雜、未經測試且昂貴,例如直接從空氣中捕獲碳並將其埋在地球深處。如果有一個解決方案不需高深技術、有效、經濟,而且有成功的融資模式呢?這個解決方案出乎意料的簡單,而且不需任何技術,就能從大氣中捕獲更多的碳,就是增加全球鯨魚數量。

海洋生物學家最近發現,鯨魚,尤其是體形大的鯨魚,能從大氣中捕獲大量的碳(Roman et al. 2014)。許多國際組織已經實施「減少濫伐及森林劣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ucing Emission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REDD)計畫,用這些計畫的資金保護能固碳的生態系統。如果能調整這些措施,使之支持國際上恢復鯨魚族群的工作,可在因應氣候變遷上取得突破。

鯨的碳捕獲潛力令人驚嘆。牠們終其一生不停在體內累積碳,死後沉入海底。每條大鯨平均保存33噸二氧化碳,並將這些碳存放數百年之久。相對地,一棵樹每年僅吸收48磅的二氧化碳。 護鯨可以顯著增加碳捕獲量。目前體形最大的鯨魚數量只是過去的一小部分,令人遺憾的是,經過數十年的工業化捕鯨,生物學家估計,如今鯨魚總數量不到以前的四分之一。某些物種,像是藍鯨,只剩下過去的3%。因此,現今鯨魚提供人類的生態系統服務遠不及其潛力。

鯨魚幫浦

有鯨魚的地方就有浮游植物。這些微小的生物捕獲37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根據估計,佔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的40%),產生大氣中50%的氧氣。 這相當於1.7兆棵樹、四個亞馬遜森林,或者美國紅杉國家公園和州立公園所有樹木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的70倍。浮游植物越多,碳捕獲量就越多。

近年科學家發現,鯨魚無論到哪裡都能使浮游植物倍數增加。原因是鯨魚的排遺含有各種浮游植物生存所需的物質,尤其是鐵和氮。 鯨魚透過垂直運動(稱為「鯨魚幫浦」)以及遷移(稱為「鯨輸送帶」)將礦物質帶到海洋表面。初步的模型和評估顯示,在鯨魚頻繁出沒的地方,這種施肥活動顯著促進了浮游植物的生長。 雖然養分會經由沙塵暴、河流沉積物以及風和波浪的上升被帶入海洋,但氮和磷含量不高,限制了浮游植物在海中的量。 在南大洋等較冷的地區,受限的礦物質往往是鐵。如果在缺少礦物質的地區補充,浮游植物就能長得更多,進而吸收更多的碳。

讓鯨生存

如果能讓鯨魚恢復到工業捕鯨前400萬至500萬(今日僅略多於130萬)的數量,可能會大大增加海洋中浮游植物量和每年浮游植物捕獲的碳量。 鯨魚活動只要讓浮游植物生產力提高1%,每年就可以多捕獲數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突然長出20億棵成熟樹木,更別說鯨魚平均壽命超過60年所能產生的影響 儘管商業捕鯨活動大福減少,但鯨魚仍然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包括船舶撞擊、漁網纏繞、海洋塑膠廢棄物和噪音。有些物種正緩慢恢復,但更多物種沒有起色。

加強保護鯨魚免受人為威脅,對人類、地球乃至鯨魚自身都有好處。這種「地球技術」固碳法還能免除未經測試的高科技方案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保護鯨魚的確有其成本。減緩對鯨魚的威脅牽涉到補償威脅來源的國家、企業和個人。要確保這種方法可行,則需確定鯨魚的財金價值。

國際公共財

鯨魚產生的氣候效益是全球性的,而且人們從鯨魚生存中獲得的利益不會彼此排擠,牠們是教科書​​中的公共財。 這表示鯨魚受到「公有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影響:從中受益的任何人都沒有足夠的動力去支付相應的責任來支持鯨魚保育。 為了解決這個國際公共財問題,我們首先必須問:鯨魚的財金價值是多少?要證明保護鯨魚的好處遠遠超過成本,來激勵企業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挽救鯨魚,則必須進行正確的價值評估。

我們用科學方法估算出鯨魚對碳固存的貢獻量、二氧化碳的市場價格以及兌現的金融技術,來計算鯨魚整個生命週期中所固存的碳的價值,代表鯨魚吸碳服務的財金價值。此外再加上鯨魚一生中的其他經濟貢獻(如漁業發展和生態旅遊)的今日價值。根據我們的保守估計,就大型鯨魚的各種活動,平均一隻大鯨的價值超過200萬美元,乘以目前的大鯨數量,總價值超過1兆美元。 但是,如何減少鯨魚的無數生存威脅(如船舶撞擊等)仍是個問題。幸好,經濟學家知道如何解決這類問題。

事實上,解決方案的潛在模型就是聯合國REDD計畫──由於森林砍伐佔碳排放量的17%,REDD鼓勵各國保護森林,以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 我們可以透過類似的方式建立財務機制,促進全世界鯨魚族群復育。補貼或其他補償形式的激勵措施可以幫助那些因保護鯨魚而產生巨額成本的人。例如,補償運輸公司變更運輸路線的成本,以減少發生碰撞的風險。但是,這種解決方案有其棘手的問題。首先,必須建立保護鯨魚和其他自然資產的金融機構並提供其資金。我們到底願意花多少錢來保護鯨魚?

我們估計,若鯨魚恢復到捕鯨前的數量,每年捕獲17億噸二氧化碳,價值等於每人每年用13美元補貼鯨魚的吸碳服務。 如果我們同意支付此費用,應如何在國家、個人和企業之間分配?每個必須承擔部分保護鯨魚成本的個人、公司和國家應該得到多少補償?誰來監督賠償,並監督對新規則的遵守情況? 國際金融機構與其他聯合國及多邊組織合作,非常適合扮演諮詢、監督和協調國家間的護鯨行動。

鯨魚常見於低收入和脆弱國家周圍的水域,這些國家可能無法採取必要的緩解措施。像全球環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這種協助國家滿足國際環境協議的機構,就可以提供協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可以幫助政府將鯨魚緩解氣候變遷的宏觀經濟利益,以及護鯨措施的成本,納入其總體經濟方案中。 世界銀行具有設計和實施特定計畫的專業知識,可補償私部門為護鯨所做的努力。其他聯合國和多邊組織可以監督遵守情況並收集資料,以衡量這些工作的進展。 護鯨經濟學必須成為全球社會氣候議程的顯學,因為鯨魚在緩解氣候變遷和增強適應力方面的作用無可取代,應將其生存納入190個巴黎協定簽署國的目標中。


特點屬性

鯨目動物是完全水棲的哺乳動物,外形看起來和魚很相似,身體長度一般在1米-30米之間,皮膚裸露,僅吻部有很少的毛,皮下有厚厚的脂肪。這些脂肪有助於保持體溫,當它們在水中生活時,這些脂肪能減少身體比重,有利於游泳。

鯨目體長1~30餘米,體形似魚,皮膚裸露,僅吻部具有少數毛,無汗腺和皮脂腺。前肢呈鰭狀,後肢完全退化,體內僅存1對小骨片。尾末皮膚左右擴展而成水平尾鰭。無耳廓,由於皮膚下有1層厚的脂肪,藉此保溫和減少身體比重,有利於游泳。有的種類具有背鰭。眼小,無瞬膜,也無淚腺,視力較差。外鼻孔1~2個,位於頭頂,俗稱噴氣孔。雖無耳廓,但聽覺靈敏。肺左右各1葉。水中哺乳。胃分4室,自然環境下一般壽命達50到100歲。


演化歷史

鯨類的祖先,極可能是產於北美、歐洲亞洲的陸棲有蹄類動物——中爪獸科(中獸科,Mesonychidae) 。中爪獸的成員有的嬌小如家犬,也有的高大如熊,但是許多動物的演化過程都是由小而大,因而鯨類有可能是由小型的中爪獸演化而來。

根據推測,這些齒數不多,在淺水區捕魚的中爪獸,經由逐漸轉變為水陸兩棲的生活形式後,再於漫長的演化過程中變成的各種鯨與海豚。

最早出現的鯨類為古鯨亞目(Archaeocetes)原鯨科(Protocetidae)。 原鯨科動物均出現在5000萬年前,化石分布在亞洲、非洲及北美。科學家對於在現今巴基斯坦被發現的巴基斯坦古鯨(又名巴基鯨,Pakicetus)的了解較多,這個生活在5000-5300萬年前的生物化石,頭部噴氣孔(鼻孔)已移向後方,具有狹長腦室,且仍具有後肢的動物。在同時期的印度岩層中發現的化石證據也顯示,在早期的鯨類間,已經有着難以想象的高度生態歧異性。

較先進的古鯨亞目動物,是曾經被認定為爬行動物的械齒鯨科(Basilosauridae)。這個科的動物大約存活在3800-4500萬年前,雖然最早在Louisiana被美國地質學家發現,但類似的化石也廣泛的在新西蘭甚至南極被發現。這發現顯示古鯨亞目在4000萬年前便已擴散到南方水域。

較先進的古鯨亞目中另一分支,是至少包含有6種動物的硬齒鯨亞科(Dorudontinae),他們有較窄小的上顎,可能為濾食性;或是像現生大多齒鯨般,能藉此構造迅速夾住魚、烏賊及鳥。 經歷漫長的演化過程後,古鯨亞目在漸新世(Oligocene)走入滅絕一途。但鯨類家族中的另外兩個分支,即鬚鯨亞目(Mysticeti)與齒鯨亞目(Odontoceti),卻衍生出17科近100個物種。


聲納系統

多種鯨類都用聲來探測和通信,它們使用的頻率比海豚的低得多,作用距離也遠得多。其他海洋哺乳動物,如海豹、海獅等也都會發射出聲吶信號,進行探測。 海豚聲吶的靈敏度很高,能發現幾米以外直徑0.2mm的金屬絲和直徑1毫米的尼龍繩,能區別開只相差200ps時間的兩個信號,能發現幾百米外的魚群,能遮住眼睛在插滿竹竿的水池子中靈活迅速地穿行而不會碰到竹竿。

海豚聲吶的「目標識別」能力很強,不但能識別不同的魚類,區分開黃銅、鋁、電木、塑料等不同的物質材料,還能區分開自己發聲的回波和人們錄下它的聲音而重放的聲波;海豚聲吶的抗干擾能力也是驚人的,如果有噪聲干擾,它會提高叫聲的強度蓋過噪聲,以使自己的判斷不受影響;而且,海豚聲吶還具有感情表達能力,已經證實海豚是一種有「語言」的動物,它們的「交談」正是通過其聲吶系統。它們的聲吶系統「分工」明確,有為定位用的,有為通訊用的,有為報警用的,並有通過調頻來調製位相的特殊功能。

終身在極度黑暗的大洋深處生活的動物是不得不採用聲吶等各種手段來搜尋獵物和防避攻擊的,它們的聲吶的性能是人類現代技術所遠不能及的。解開這些動物聲吶的謎,一直是現代聲吶技術的重要研究課題。而我們人類發明的「聲吶」就是通過鯨和海豚的原理髮明的。


視頻

罕見畫面:看神秘的獨角鯨如何用牠們的長角捕魚!


大白鯊肝臟遭虎鯨「開膛」取出,技巧如外科手術般精準《國家地理》雜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