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鮦城鎮

中文名 :鮦城鎮

所屬地區: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

鮦城鎮,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位於臨泉縣西部,距臨泉縣城26公里,東與白廟鎮,南與姜寨鎮,西與關廟鎮毗鄰,北部與河南省項城和沈丘接壤。G345國道穿境而過,西與106國道相連,是阜陽市的西大門。南北交通幹線鮦新路,與河南項城新橋鎮相接,成為皖西北、豫東南的交通要道之一。[1]

目錄

地理與氣候

地理

鮦城鎮位於臨泉縣西部,處東經115°11′至115°15',北緯33°30'至34°15'中間,東、南、西分別與白廟鎮、龐營鄉、關廟鎮毗鄰,北分別與河南省項城市和沈丘縣接壤。境內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6.5公里,總面積48平方公里。

境內屬准北平原,地勢較為平坦,海拔38.5米-43米。西北稍高,東南漸底,自然坡降1/8000-1/10000。大顧莊西十字河與雙龍溝接連處,窪地約1500畝,稱為老龍窩,昔日十年九不收,非澇即旱,古語有"提起老龍窩,兩眼淚索索"之說,近年來,疏通河道,興修農田水利,老龍窩已成良田。東西流向的自然河有十字河、雙龍溝,人工河有臨鮦河。土壤砂礓黑土類中的普通沙黑土亞類,有黑土屬(青黑土種、黑土種和黃黑土種)和黃土屬(青黃土種和黃土種)

氣候

鮦城鎮屬暖溫帶濕潤氣候,冬季乾冷有雪,多北風、西北風;春季溫暖多南風、西南風;夏熱多雨,每年6月上旬進入梅雨期;秋季多東北風、北風。四季比較溫和,平均氣溫高於22°C為夏季,低於10°C為冬季,在10°C-22°C之間為春秋季。霜期從每年10月下旬到次年3月中旬,為140天左右,無霜期約為210天左右。適合小麥、玉米黃豆紅芋等農作物的生長,境內還種植有多種油料作物、經濟作物、林木、果樹、花卉、藥材、蔬菜等。

經濟建設

農業

鮦城鎮農業歷來以種糧、油、棉為主,兼其他經濟作物和養殖業。

舊社會,少數地主占大量土地,耕田者是小農個體經營,生產方式落後,加之官府搜刮,地主盤剝,災害頻繁,農民收入極少。

建國後,1951年進行了土地改革,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嗣後,由互助組、農業初級社,農業高度社到人民公社,完成了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合作化,實現了農業生產資料公有制,農業生產有了一定的發展。

1958年,颳起"一平二調"的共產風、浮誇風、強迫命令風,瞎指揮生產風、幹部特殊化",農業生產遭到破壞,造成嚴重缺糧。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洗劫中,生產管理混亂,產量下降,農業生產發展緩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撥亂反正,落實了黨對農村的經濟政策,實現了聯產承包責任制,進行了經濟改革,發展產品生產,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智慧得到充分發揮,科學種田得到迅速普及,注重產業結構調整,糧食畝產量從1980年的550斤,到2002年增加到1000斤。

林業

本鎮植樹造林因地制宜,植有用材林、經濟林和少量竹林。建國後,有所發展,溝河兩岸,村旁路邊,宅前屋後廣植樹木。20世紀50年代蔥蘢茂盛。

1951年植樹121000棵。1956年合作化以後,樹木折價入社,歸集體所有。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後,歸生產隊管理、經營。1958年至1960年因大煉鋼鐵、大辦食堂,燒柴困難,砍伐殆盡,大多成了光禿莊。1961年以後,為實行大地園林化,擴大樹林面積,重視植樹造林,發展林業生產。

1979年,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後,由承包者管理;嗣後誰植樹誰收益。制訂護林公約,沿路百米建一護林房。在原鮦城區西南部建蘋果園600畝,植蘋果樹9700棵。嗣後,八里槐鄉沿臨鮦路南側地段植樹10000餘棵。1980年植樹604000棵,育苗407畝。1985年,植樹945000棵,育苗831畝。植樹、育苗朝着優質樹、果木、風景林木方向發展。

畜牧業

本鎮歷來就有飼養家畜家禽的傳統習慣。家畜主要有牛、馬、騾、驢、豬、羊、兔、貓、狗;家禽主要有雞、鴨、鵝、鴿、鴛鴦。

1962年,實行三級核算,隊為基礎,促進了家畜家禽的發展。"文化大革命"時期,單純強調"以糧為綱",挫傷了農民養殖業的積極性,飼養業一度受到抑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推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迅速發展了農民家庭飼養業。1980年,飼養耕畜的農戶占總產的75%;飼養豬的農戶占總戶的68%;飼養羊的農戶占總戶的25.2%;98%的農戶飼養雞;也有些農戶養雞、鴨、鵝、兔、蜂等多種。

1986年後,畜牧養殖業發展迅速,截止到2002年,家畜家禽飼養量達35萬隻(頭)。主要養殖典範有:大顧莊顧洪順成立同源無公害養豬協會,會員670人,遍及全國各地,協會基礎母豬6000頭,年產優質二元母豬2萬頭,三元育肥豬8萬頭。鮦城居委會以魏二喜養牛場可存欄750頭,年銷售上千頭,二喜養牛協會年銷售優質肉牛近萬頭。

鄉鎮企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對外開發對內搞活和富民政策的鼓舞下,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區屬、鎮屬企業發展迅速,1985年底,已發展15個,職工630人,固定資產100萬元以上,流動資產近千萬元。2000年以來,鮦城鎮始終把發展鄉鎮企業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到2002年,全鎮企業發展到30多家。主要有:皮革加工、麵粉加工、食品加工、服裝加工、冷凍、麻油加工及芝麻優選等。皮革加工業曾經因為治理污染關停整頓,鮦城鎮領導階層及時研究措施,加大治污投資,建設污水處理廠和皮革生產工業園區,2005年,投資200萬的臨泉縣製革工業集團公司、臨泉縣第一製革廠、鮦城鎮福星製革廠相繼復工投產,鮦城鎮皮革生產已經開始重振雄風。


視頻

安徽省臨泉縣鮦城鎮李王樓新農村建設專題片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