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魚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魚習,畜文魚僂者, 寤崖子之鄰也。 寤崖子向聞畜是魚者,水宜井, 雨入焉則病

原文

畜文魚僂者, 寤崖子之鄰也。 寤崖子向聞畜是魚者,水宜井, 雨入焉則病。試之, 果然。 間以語僂者。僂者曰:「瞀哉! 子之畜魚也。子信以為魚之性病雨乎?今夫民之生於北者不畏寒, 生於南者不畏暍,非其性也,其習也。夫魚之生卵於水也,草則承之。必置水於他器,移草其中,燠諸日。一日而芚,再日而蘇,三日而其中隱然如有物, 四日而化。使其初不雨之避,則芚焉者已與雨相習, 況繼此乎?今育卵者,始則取水於井,而避雨如恐不及。是既習於井矣, 而雨何以入焉?畜魚之久者孰與吾,未或有病於雨者,使之熟習焉而已, 豈別有所以易其性也哉?」

寤崖子聞之,恍然若有悟也,欲進而請其所學, 而弟子尋至曰:「夫子何與彼言,今將有切問也。」曰:「何問?」曰:「將問乎性與習也。」曰:「性觀其習, 習乃成性。」請益,不答。頃之,指僂者曰:「盍師此?此至人也。至人學於萬物。性習之理,吾與爾深求之而愈閡者,此乃於畜魚得之也。」

——劉熙載《寤岸子》

賞析

《魚習》這篇寓言故事的主旨,是作者借駝背老人(僂音lou,駝背)養花魚(文魚)的經驗,說明性和習的辯證關係:習慣可以改變天性。按照儒家哲學的解釋,性是天生的,先天的,習是人為的,後天的;在某種條件的配合下,人為的習慣可以改變先天的生性。這種哲學思想,和我們現在的教育精神,注重思想工作,認為人是可以改造的,有不謀而合之處。關鍵的問題,是在什麼條件下來改變事物的習慣,使之適應新的環境。

對於這篇寓言,我們現在的讀者,可以從其他方面來發掘這篇寓言故事所包涵的更多層次的更廣闊的潛在意義。 比如在生產實踐上,為什麼要改良土壤,加強地力的開發?不就是創造優越的條件,使農作物改變其習性,能夠增產豐收嗎?在科技開發上,我們的科技工作者,不就是運用這種思想原理使野生魚類在人工養殖下大量馴化了嗎?為什麼把熱帶植物移植到溫寒地帶,要選擇適宜的中轉站,逐漸地向北移植呢?不也是這種原理的運用嗎?為什麼在政治改革方面,要根據我國自己的國情,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國家的經驗?不是也可以從這裡得到說明嗎?我們要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對我國由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舊文化傳統進行反思,不也可以從這裡得到啟發嗎?……

《魚習》的藝術構思和文章的表現方法,也值得注意。作者以自述的方式,把自身作為故事的中心人物,來統率全篇,這是一。在文章結構方面,雖然也是先記故事,後述心得體會,用「性觀其習,習乃成性」的結論來說明性和習的關係,把故事分成主體和餘論兩個段落;但它們卻統一在故事的主體人物——作者本身。所不同的是,在前段中記述作者和駝背老人的對話,在後段中記述作者和其學生(弟子)的對話。這是二。由於故事的發展以作者本人為中心,所以從整體線索上說,文章是一線到底,主體和餘論混合為一,在結構上沒有段層的截然分立。這是三。故事記述駝背老人的話語,鮮明生動,具有形象性。如「今夫民之生北者不畏寒,生於南者不畏暍(ye傷暑),非其性也,習也。夫魚之生卵於水也,草則承之。必置水於他器,移草其中,燠(yu,曬之使暖)諸日,一日而芚(tun,初現生機),再日而蘇(復甦),三日而其中隱然如有物,四日而化。使其初不雨之避,則芚焉者已與雨相習,況繼此乎?」這一段不只是意義鮮明,出語形象生動,而且記述魚苗的孵化過程,展現出具體的圖景,使讀者如臨其境,更增加了故事的色彩。這是四。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加強故事的感染力,使寓意更為突出。[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