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門軍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鯉魚門軍營 |
---|
|
鯉魚門軍營是香港昔日一個海陸兩軍專用之軍營,位於香港島東區的筲箕灣鯉魚門及西灣山上,並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中央兵房區域現已改為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低地炮台現改為香港海防博物館,高地炮台為西灣炮台,現時仍然屹立西灣山上。
軍營建築群歷史價值甚高,部分建築已被評為一、二及三級歷史建築,而第7、10及25座更已升格為法定古蹟[1]。
歷史
由於鯉魚門扼守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具有重要軍事價值,因此鯉魚門軍營一帶早於1845年已有英軍駐守。1880年起,該處開始修築碉堡,並於1885年至1887年間在面向鯉魚門水道的岬角興建鯉魚門炮台;1898年在西灣山加設西灣炮台;1903年在白沙灣加設白沙灣炮台。而軍營其餘建築亦陸續於1890年至1939年期間建成。然而,1941年香港保衛戰中,日軍在成功登陸香港島後迅速攻陷軍營。
1948年起,鯉魚門軍營主要被香港軍事服務團用作新兵訓練,倉庫及資料記錄室。1985年,軍營土地移交給政府,中央部份曾擬興建公屋,但最後政府決定保留營房,改為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並於營房與炮台中間預留了位置於1986年下半年興建東區走廊,北面炮台部份則設立了香港海防博物館展示當時的軍事設備。
歷史建築
鯉魚門軍營現存多座歷史建築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有部分建築物已列入法定古蹟[2],截至2018年12月的評級資料如下[3]:
名稱 | 歷史評級 | 落成年份 | 現時用途 | 補充資料 |
---|---|---|---|---|
第3座 | II | 1939年 | 集體宿舍 | 30年代最流行的國際現代風格建築。 |
第5座 | II | 1920至1930年代 | 室內康樂中心 | 前身為教堂,是一座單層高的歌德復興式建築物。 |
第7座 | 法定古蹟 | 1900年代 | 咖啡店 | 位於網球場旁,是一座兩層高的古典復興風格建築。 |
第10座 | 法定古蹟 | 1890年-1895年 | 室內康樂館 | 位於中央軍營北面的小山丘上,三層高長方形的建築物擁有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大概是軍營內最優美的建築物。新翼加建於1935年。 |
第17座 | II | 1890年 | 藝術手工藝中心 | 位於中央軍營北面的小山丘上,是軍營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之一,是一座單層高的古典復興風格建築。 |
第18座 | I | 1890年-1895年 | 室內康樂中心 | 面對操場的三層高優雅建築,為殖民地古典復興風格建築,是典型的殖民地時期軍營建築。 |
第20座 | I | 1890年-1895年 | 娛樂中心 | 位於操場旁的單層建築物,擁有簡單的斜屋頂,屋頂上有高煙囪,設計不算特別但它是軍營內僅有的一座類似建築物。 |
第21座 | I | 1890年-1895年 | 辦事處 | 位於操場西側的兩層高的殖民地古典復興式建築,是典型的殖民地時期軍營建築。 |
第25座 | 法定古蹟 | 1884年-1890年 | 宿舍 | 兩層高建築,三面皆有列柱支撐的陽廊,是典型殖民地古典復興式建築風格,是殖民地時期軍事建築的絕佳例子。 |
第30座 | I | 1936年 | 宿舍 | 亦稱為Masefield Block (Masefield指詩人John Masefield),是兩層高的新古典風格建築,並深受現代主義所影響。外牆鑿有"1936"表示其完工年份。 |
第31座 | I | 1907年 | 宿舍 | 為兩層高古典復興式建築。 |
第32座 | I | 1907年 | 宿舍 | 為兩層高古典復興式建築,設計近似第31座。 |
第33座 | II | 1938年 | 職員宿舍 | 為兩層高古典復興式建築。 |
第34座 | II | 1936年 | 宿舍 | 亦稱為Wordsworth Block (Wordsworth指詩人William Wordsworth),為三層高古典復興式建築。 |
參考文獻
- ↑ 舊鯉魚門軍營3座建築列法定古蹟. 香港經濟日報. 2016-05-20.
- ↑ 舊鯉魚門軍營三幢歷史建築列為法定古蹟. 香港政府新聞公報. 2016-05-20.
- ↑ List of the 1,444 Historic Buildings with Assessment Results (as at 6 December 2018) (PDF). 古物諮詢委員會. [2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