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臉天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鬼臉天蛾 |
![]() |
中文學名:鬼臉天蛾 界:動物界 鬼臉天蛾屬爬行動物 |
簡介
鬼臉天蛾:別名人面天蛾,為鱗翅目、天蛾科、鬼臉天蛾屬爬行動物,原產於亞洲中國、日本、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菲律賓、印尼等地的低、中海拔山區。1798年命名。在中世紀,點着蠟燭的房間裡,如果出現鬼面天蛾,則會被認為是死亡的預兆。尤其在一些受教育程度不發達的地區,鬼臉天蛾就是當地迷信文化中恐懼的代名詞。幼蟲能危害胡麻等作物。
以其詭異的外貌,成為了許多國家民俗文化中,代表死亡、恐懼和邪惡的主流元素。這主要歸功於它背部,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灰白色骷髏斑紋。著名的恐怖電影《沉默的羔羊》,女主嘴上就是一隻鬼臉天蛾。
科目分類:飛蛾 生存環境:叢林 顏色分類:黃色_棕色 居住環境:樹棲 最大體型:13cm
性情分類:溫和 壽命年限:2年 適宜溫度:24℃±6℃ 食物飼料:植食
鬼臉天蛾形態特徵
翼展10-13cm。翅膀顏色以雜亂的深黑褐色為主。眼點班以上有灰白色大斑,腹部黃色,各環節間有黑色橫帶,背線藍色較寬。前翅黑色、青色、黃色相間,內橫線、外橫線各由數條深淺不同的波狀線條組成,中室上有一個灰白色點。後翅黃色,基部、中部及外緣處有較寬的黑色帶三條,后角附近有灰藍色進一塊。幼蟲體長約9-12cm。體型肥大,體色有黃、綠、褐、灰等多種,體側有斜向的斑紋(但會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
鬼臉天蛾生活習性
夜晚會趨光,白天停棲與翅色近似的樹幹上。受到干擾,會在地面飛跳並發出吱吱的叫聲。
鬼臉天蛾飼養方法
每年發生一代,成蟲7、8月份出現,以蛹過冬。飛翔能力較弱,常隱居於寄主葉背,散產卵於寄住葉背及主脈附近。幼蟲以茄科、馬鞭草科、木樨科、紫葳科及唇形科等植物為寄主。
鬼臉天蛾雌雄分辨
雌雄差異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