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高郵人的送灶(杜國富)

​​​​​​​​​高郵人的送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高郵人的送灶》中國當代作家杜國富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高郵人的送灶

高郵人好禮數,高郵人守規矩。每年農曆臘月二十四,是灶官老爺上天的日子。這天晚上,高郵人有送灶的習俗。到了除夕,還得接灶君回家,就好比借錢一樣,「有借有還,下借不難。」高郵人喜歡「油多不壞菜,禮(理)多人不怪。」有送必有接,謂之禮也。這也和「有煙必有火,煙火一家親」道理一樣。百姓人家過日子都是窮有窮過,富有富過,圖個安穩。接灶又寓意為「吉兆」。

送灶是一種傳統民俗。清明悼亡人,小年祭灶神,文尊孔夫子,武拜關雲長。這些神靈至聖各有勢力範圍,促民間一方和諧,保民間一方平安,哪個平民百姓不是有事沒事兒的心裡念叨幾句。舊時送灶有句順口溜,叫作「官三民四龜五(有說船五)六兔。」官家或以官方文化習俗為主的地方,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我國北方地區是皇權文化影響較深的地區,屬古代政治中心,過小年和皇家保持一致。而南方離皇權文化政治中心相對較遠,在我的家鄉高郵和南方地區都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更偏遠的海邊及江海湖泊地區的船民,過小年時間是臘月二十五。正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其實前一天後一天不得多大說項,也不礙多大事,都叫過小年。誠如民間戲言:「分把分,不作聲。」實際上都是傳話給你,與你互動,你已進入年的「倒計時」了。年味漸濃了,待人接物要按禮俗上點規矩了。

民間傳說是有詩味的,高郵人把灶官老爺稱作家神菩薩,是廚房之神。她與財神、門神、土地爺都是小神。小歸小,本領大,上通玉皇大帝——天,下通土地公公——地,主宰一家興衰禍福。一年到頭在人間掌管煙火,辛苦不談,到了過小年的時候,還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代表各家各戶作述職報告。經天庭領導小組考核稱職,才能在除夕之日再次返回到人間繼續為平民百姓提供便民服務。工作壓力,精神負擔可想而知。「為人民服務」不是說得玩的,我們不能看灶官老爺挑擔不吃力。灶官老爺畢竟不是凡人,平民百姓還是有點怕懼的。怕灶君一年忙到頭,苦得腳丫子冒煙,吃力不討好,有火氣不得地方出,跑到玉皇大帝面前信口開河,「告黑狀」,不問青紅皂白,不管三七二十一,眼睛一閉,瞎說一通,亦或「瞎子看戲——人笑他笑」,反正做領導的都不打嘴。於是乎,就在過小年這天為他舉行個既簡單又隆重的歡送儀式,以各種方式賄賂灶君。想方設法把高帽子給灶君戴,把花盆子給灶君捧,把好吃的給灶君吃,說好聽的給灶君聽,還要叩頭作揖。一句話,對灶君是竭盡吹牛拍馬用陽謀錢之能事,好讓灶君心情愉快地上天匯報工作。

宋代范成大《祭灶詞》雲:「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灑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能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兮。」

高郵人的送灶是有講究的,作興「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說男人不拜祭月神,女人不祭供灶神。傳說「炎帝作火,死而為灶」,灶神是炎武帝或祝融等神話人物化身的男性神,封建時代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因此,女性去祭祀他是有違封建禮教的。 我小時候就喜歡跟在父親的屁股後面,看着他一板一眼地送灶接灶。至今想來,興趣盎然。

臘月二十四,夜幕降臨後,「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清水三炷香,搖搖擺擺下了鄉,白天吃的油鹽飯,晚上喝的爛麵湯,騎着馬挎着槍,小年上天言好事,歲末下界保平安,回來多帶米和糠」的童謠唱響高郵各家各戶。一戶戶人家在自家廚房「三眼大鍋灶」的煙囪壁上貼上一張灶神像,灶神兩邊貼上一副紅紙寫的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半是乞求,半是威脅。足見灶王爺雖已進入諸神序列,但由於置身在權力的邊緣,其含金量便大大縮水。灶台(龕)上敬上灶糖。灶糖是用麥芽糖做的,用手工做成一塊一塊的大小不一的小圓餅之後疊成寶塔形,一般放八塊寶塔形灶糖。八與「發」同音,灶糖上插上一面小三角形紅旗,顯眼得很,威風得很。灶台上盛上一碗糯米做成的灶飯。灶飯是翻個跟頭的,俗說灶飯碗,圓的一面朝上,碗底朝天樣子,在灶飯上串上五個紅棗子。灶台邊放上一匹用紅紙手工疊成的大紅灶(棗)馬,再用穰草剪上多根一寸長的金燦燦的草料,放一碟煮熟了的黃豆,供駿馬奔向天空時作為食料。灶台邊還要放一灶樹,灶樹是用黃紙做的,一尺高,四角方方的四柱體,像個筆筒,直通天庭。灶樹下面用紅紙做個方方的底座,底座上蓋有兩寸見方的宗教大黃戳子。灶樹一般是臘月二十三由寺廟裡的和尚送貨上門,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有句話叫作「和尚送灶樹——硬揣揣」,就像汪曾祺《故鄉的元霄》里寫的,有點「格炸炸,格炸炸,麒麟送子到你家……」味道。主人把兩個小錢了事。和尚往懷裡一揣,「一分二分,聚起來結婚。」當然,不是真結婚,而是供寺廟日常開支用。平時,人與人之間也常說這樣的笑話:「你有什麼數啊?和尚個樹——灶樹(也稱兆數,竹數)!」「灶」、「兆」、「竹」皆同音,有竹報平安之意。

人要往好處想,不要理解為「棺材頭上伸手——死要錢」,而應確信是圖的吉兆,「出土的筍子逢春雨——節節高。」灶君像的鍋灶台兩邊各放一隻碘銅臘燭台,灶君像下面的鍋灶台正中放一隻碘銅香爐(也有錫的等)。外加兩個捏巧的小泥人,一對童男童女。接着,點上臘燭,敬上清香,泡杯綠茶,敬杯白酒,焚香叩頭,說許多恭維話,敬祈灶官老爺上天匯報工作時能隱惡揚善,不打小報告,標準的「哄死人不償命。」其實,「灶官老爺上天——有一句說一句」,後門不大好開。市民們這樣做,是想以人心換人心,寧叫做過,勿叫錯過,儘量讓灶君揀好話說,不討喜的話能少說就少說,能不說就不說。憑良心說,灶官老爺還是不錯的,認大體,顧大局,懂得「維穩」,懂得平安,懂得荷花雖好尚需綠葉扶持。不做「甩大料」,不當「二百五」。「吃甜甜,說好話。」收人錢財,與人消災。「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大家相安無事,天地一片祥和,和平共處,共謀發展。

禮畢,男主人取下在人間駐蹕一年的灶官老爺像,在鍋堂里抓幾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銀燦燦的,再劃根火柴,他老人家便駕着一縷輕煙,伴隨着民間的裊裊炊煙,騎着馬兒騰雲駕霧飄然而去升入天空。要在玉皇大帝面前保佑這戶勤勞的人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子孫興旺,幸福安康。灶君往返天地間需七天七夜。一輩子做事釘是釘,鉚是鉚,在除夕的晚上天黑之前準時完成使命,欣然返回到各家各戶的「三尺講台上」的煙囪壁上,穩穩落座。不會走錯門的,也不會認錯人的。

送灶當日,人們吃飯不能泡湯,說是來年會發大水。晚上孩子玩火把,點起火把在田埂上奔跑,說是灶火旺,來年溫飽且災禍可消除。在送灶後,各家各戶開始宰豬、殺雞,置辦年貨,準備過年。這一天,還是撣塵之日,各家必須大掃除,有錢沒錢乾乾淨淨迎接新年。就跟「有錢沒錢帶個新娘子回家過年」意思一樣,圖個熱鬧,唱的都是同一首歌《皇上吉祥》。牆面上貼上喜慶的年畫。有句歇後語叫作「新華書店的畫——好話(畫)。」1950年代前,做生意人以及有信貸關係的人,收賬的從送灶後開始,躲債的從送灶後外出。

接灶官老爺回家是在三十晚上。除夕這天,要重新貼上一張新的灶官老爺神像。在外地工作的人都趕回來與家人團聚。下午家家貼春聯、歡樂(掛樂)年畫。家家忙煮飯燒菜,桌上不乏魚肉珍餚。有幾樣象徵吉祥的或平安的菜必不可少,如水芹菜,因各節相通,象徵路路通。煮鰱魚,當天不動筷,正月初五後才吃,象徵年年有餘(魚)。同時肉圓子必備,以示團圓。人們高高興興置辦酒水,「三眼大鍋灶」的鐵鍋里煨着各種醃製的咸貨,特別是一個碩大的豬頭,滿屋三間都是香噴噴的味道,讓我們小孩子饞得口水打腳面子。我最喜歡吃豬眼睛,吃下去眼睛亮。不喜歡吃豬拱嘴,那樣會變成「氣鼓兜子」,有點臊臊怪怪的。一陣辟里叭啦的鞭炮聲後,灶官老爺從天上下來了。當看到大人小孩笑臉相迎,自然高興。即便這戶人家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灶官老爺也伸手不打笑臉人,笑眯眯地大手一揮,「免禮免禮」,與民同樂,共同開創幸福來年。「二十八貼花花(有說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除夕,睡覺比較遲,人要守歲。喝過守歲酒,吃過團圓飯,全家人恭恭敬敬接灶神。接着各戶「打稻囤子」。打完閉大門,用「元花」貼封,再不讓人進出,守歲開始。守歲時,長輩給小輩壓歲錢,放在枕下,一般都是一張嶄新的二角錢(紙幣)。除夕夜鞭炮不斷,家家水缸必滿,灶火務熄。在高郵,長輩還要把雲片糕、蘋果、橘子等擺在每個人的床頭,供新年第一天早上起床吃。我大年初一眼一睜,先摸塊雲片糕吃下子,輕輕一嚼,清甜細膩。吃雲片糕取其寓意「高高爽爽」,吃蘋果取其寓意「平平安安」,吃橘子取其寓意「局氣好」,走大運,諸事順利。接下來,恭喜長輩。「喊人不蝕本,舌頭打個滾。」恭喜發財,紅包拿來。身強力壯,新年發胖。

臘月二十四送灶官老爺的灶飯糰子,是要曬乾後留到來年的清明節吃的。到時,將乾裂了的灶飯糰子用手輕輕扒碎,加一點剁碎了的青菜沫子,放點剁碎了的生薑米子一起煮,叫煮灶飯。吃起來,香噴噴,打個嘴巴不丟手。灶飯糰子不僅好吃,更主要的是吃了對眼睛好,眼睛會變得雪亮雪亮的。

高郵人送灶竟送出這麼多玩藝頭。這不是「有錢天天年」的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內外對應,物心比擬,相映成趣,彼此鏡像。 [1]

作者簡介

杜國富,網名東方郵都,江蘇省高郵人,供職於中共高郵市委黨史辦公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