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傑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傑村位於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縣,無定河匯入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處。該村位於縣城東45公里處,東、南隔黃河山西省石樓縣韋家灣鄉和前山鄉相望,西隔無定河與老舍古鄉、李家塔鎮為鄰,北與解家溝鎮、二郎山鄉接壤。總面積110平方公里,人口12677人,高傑村鎮為清澗縣15個鄉鎮之一,是清澗縣東區較大的一個鄉鎮。[1]

中文名:高傑村

行政區類別:村

所屬地區:陝西省榆林市

面 積:110 km²

人口數量:12677人

地理位置

追根溯源,高傑村鎮的行政區劃幾經變遷。1958年9月,撤區並鄉,全縣建立了高傑村、石咀驛等13個人民公社。1984年行政機構改革中,撤銷人民公社建制,取消生產大隊,全縣轄14鄉4鎮640個行政村。當時高傑村為鄉。1997年11月,經省政府批准,高傑村鄉改為高傑村鎮。高傑村鎮瀕臨黃河,境內渡口較多,其中較大的渡口有辛關、崖頭、河口、高家坬四處。1936年,毛澤東從這裡渡過黃河,踏上了東征之路。境內還有全縣最早最大的企業—清澗縣東風水電站。

歷史沿革

行政上屬於清澗縣管轄,1958年建高傑村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改鎮。

行政區劃

下轄高傑村、高家坬、大有坪、陽曲山、瓦窯溝、後坪、南坬、河口、高坪坬、辛關、張家畔、玉家山、李家崖、鹿塬、麻家山、東里坬、東白家畔、莊頭、馬其山、賀家山、進土頭、崖頭、木家山、白家山、後山、圪洞坬、棗坪塔、李家也、袁家溝、呼家山、鄧家坬、劉家山、井家山、賀家灣、南山、崔家塔、趙家山、胡昌坪、劉家坬、井家坬、井坬山、西白家畔等42個村委會。

支柱產業

紅棗是高傑村的支柱產業,由於地理位置緊靠兩條大河,由兩河沖積形成的三角洲土壤較為肥沃,非常適合紅棗等經濟作物的生長。紅棗既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世界紅棗原產中心地,有老河壩棗業、百姓棗業為首的大小紅棗加工企業10多家。農產有小麥、大豆、穀子、紅棗等。

地理交通

境內有縣級一條柏油公路通往縣城,另外有鎮政府所在地高傑村向西至袁家溝村和向東到河口村兩條柏油公路,其他公路都為黃土平整後形成的路面,基本上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標。境內有兩座大的橋樑,一座由高傑村鎮政府通過無定河與對面川口村連接,另外一條位於李家崖西南的東風水電站通過無定河與玉家河鎮連接。

歷史文化

高傑村是高傑村鎮所在地,是清朝以來縣內知名的文化村,也是清澗的第二大村,全村有1200餘人。抗戰時,八路軍警備3團團部駐於此。該村的許多村落遺址都是當年貢生舉人、進士翰林及縣令知州、老爺少爺們的官邸,這些充滿舊式府第風範的古老園林,有的已斷垣殘壁,有的風貌儼然。設立在村中的高傑村中學(當年的清澗縣第二高級中學)是三十年代初清澗縣很有影響的鄉下最高學府。從這裡走出的如白雪山、白成銘、白向銀、張子良等人,作為中國共產黨陝北創建初期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為黨為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在這所學校的感召下,白氏家族的40多位名門才子、仁人志士為中國革命英勇獻身,在高傑村英烈的史冊里,增添了悲壯而又輝煌的一頁。高傑村,也因山靈水秀、人才濟濟而被稱為「清澗第一村」!當代名人有白治民、白如冰、白棟材、白明善等。

紅色成就

清澗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是陝北建立黨、團組織較早的地區之一。而高傑村鎮,又是清澗最早「紅」起來的鄉鎮。從1924年開始,清澗籍學生白明善(高傑村鎮人)、白雪山(老舍古鄉人)、白自強(高傑村鎮人)、白如冰(高傑村鎮人)、唐洪澄(二郎山鄉人)等人相繼考入省立第四師範(綏德師範)、省立第六中學(榆林中學)、省立第四中學(延安中學)。他們在學校接受馬克思主義,先後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黨,成為後來清澗縣創建黨、團組織的骨幹力量。

1925年—1927年初,這些青年回到清澗,從改革教育入手,以教育為掩護,秘密開展黨的活動。1926年春,清澗縣共青團特別支部在清澗縣第二高級小學(在高傑村)建立,隸屬共青團綏德地委領導。清澗縣共青團組織的創建早於共產黨組織(1927年3月在縣城第一高級小學建立第一個黨支部),第二高小特別支部是清澗縣最早建立的團組織。1927年11月,中共清澗區委成立,下轄清澗縣城關第一高小、高傑村第二高小、店則溝第三高小、老君殿(今屬子洲縣)第四高小和袁家溝、解家溝等十幾個黨支部和黨小組。1928年4月,中共清澗區委擴建為清澗縣委,下設中共東區、城區、店則溝區和老君殿區四個區委。中共高傑村支部委員會和中共袁家溝支部委員會屬中共東區區委管轄。高傑村鎮高傑村人白自強、高傑村鎮袁家溝村人白如冰分別擔任過中共高傑村支部委員會書記和中共袁家溝支部委員會書記。

高傑村鎮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先後培養出清澗新教育思想的先行者白雍熙,革命先烈白明善,「白氏三兄弟」—白自強、白自立、白自成,八一勳章、獨立解放勳章獲得者、少將白壽康,陝北著名的「六馬」之一—馬義(原名白炳炘),地質學家白家駒以及白如冰、白棟材、白治民等傑出人物。值得一提的是,這裡至今還傳頌着「英雄十姊妹」的動人故事。

1927年—1928年,高傑村鎮相繼辦起了男子、女子學校各1所,在校就讀學生有20多人,其中有 「十姊妹」中的白茜、白烈飛、白雲帆、白國英、白懷英5人。「十姊妹」中最大年齡的24歲,最小的11歲。她們較早地接受了馬列主義新思想,懂得了婦女鬧革命的道理。1934年,「十姊妹」同時參加紅軍,走上了革命道路。她們宣傳男女平等,反對買賣包辦婚姻,幫助婦女剪髮、放腳,教唱革命歌曲,發動貧苦農民鬥地主、分田地,成為陝北革命史上最早參加紅軍隊伍的巾幗英雄。在她們的影響下, 30多名婦女參加了革命,湧現出許多感人的事跡。

毛主席事跡:1936年的2月5日,毛主席翻山越嶺,從川口過無定河經後坪里,行程30多公里,於下午到達高傑村鎮的袁家溝村。隨後東征紅軍總部100多人也抵達袁家溝。毛主席在袁家溝住在白育才家的窯洞裡,他和其他領導在袁家溝籌劃着要指揮部隊東征,那一年的雪下的可真大。為了查看東渡黃河的地形,毛主席親自到距離袁家溝15公里、毗鄰黃河的高家坬,看着白雪覆蓋的黃土高原,一望無際,雄壯起伏,便有感而發。當晚回到袁家溝居住的窯洞,點着蠟燭揮毫潑墨寫下了《沁園春·雪》。在袁家溝,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發表了著名的《東征宣言》,《宣言》主張:「停戰議和,一致抗日,號召全國人民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結成最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1936年2月20日,紅軍在毛主席的指揮下在高傑村鎮辛關村的房兒溝東渡黃河,發起了歷時4個月的東征戰役。

人文資源

高傑村鎮鍾靈毓秀,物華天寶,蘊藏着異常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這裡形成一條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遊線路:白明善烈士陵園—袁家溝—高家窪塬—魚兒峁—李家崖鬼方都城遺址—細腰關窯穴遺址—河口。如果沿着這條線路旅行,特別是在紅棗成熟的季節,那山山相連、溝溝相通的一望無際的棗林結着又肥又壯、紅瑪瑙一樣的大紅棗兒,香氣四溢,漫山芬芳,使人垂涎三尺。你不僅會被這千溝萬壑、漫山遍野的紅棗所傾倒,更會被棗鄉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文化景觀所陶醉,令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視頻

清澗高傑村古文化村落(哈嘍清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