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山村(江西省上栗縣金山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山村

[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文名 :高山村

所屬地區:江西省上栗縣金山鎮

高山村隸屬江西省上栗縣金山鎮,地處湘贛邊界,與湖南省瀏陽市大瑤鎮和澄潭江鎮接壤,距湖南省會長沙100公里,距上栗縣城7公里。 全村有17個村民組,618戶,2700人,其中黨員58人,其中預備黨員3名,有水田531畝,旱土119畝,山嶺4800畝;是個人多山多地少的山區村。 [1]

村情概況

近幾年來,高山村各項工作穩步發展,為村小學新建了多媒體教學大樓,擴建了教學大樓,改造了校門、校路及操場;2003年——2011年間考取大學生128人,修建了村文化大院、農家書屋、村委會辦公綜合大樓和村計生服務大樓;建立了一個集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健身廣場和一個無線廣播站;修通水泥公路20.5公里,實現了水泥公路組組通,安裝高杆路燈35盞;興修水利(水渠、水圳)6000米;打造了7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 2002年—2008年,先後被評為 「市、縣、鎮優秀黨支部」 ;2005年1月被評為「全省五四紅旗團支部」 ;2005年4月被評為「全省農村先進村落社區」,2006年被評為「全省巾幗示範村」,「全省文明村」,「全省美德在農家先進村」,「全國敬老先進村」,「全國優秀青年中心」,「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2007年被評為「江西省十大和諧村莊」、「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江西省衛生村」,2009年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2011年榮獲「全國文明村」光榮稱號。 高山村有着豐富的旅遊資源——雙峰寺生態自然村,雙峰寺始建於唐朝,寺內有四十八個天心,寺外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環境優美,是休閒避暑的好去處。雙峰寺生態自然村曾經是大革命時期瀏十區第四鄉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紅軍在此駐紮過。 雙峰寺生態自然村實現了通水通電通公路通寬帶互聯網,高山村正加速調整產業結構,開發旅遊資源,並時刻歡迎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興業。

經濟建設

正確的經濟發展思路是實現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前提和保障。 進入21世紀以來,高山村因地制宜地發展自己的「紅黑」特色產業,首先做活了煤炭、鞭炮等傳統產業。他們從技術、安全、管理等主要環節入手挖掘潛力,使連年虧損的老煤礦煥發一青春,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並取締家庭作坊式生產鞭炮模式,將花炮加工基地建在遠離居民點的山坡上,同時進行技術提升改造,建成正規的生產廠。 其次,擴大招商引資。他們優化招商環境,巧用地域邊界優勢,吸引了湖南等一大批客商落戶高山,引進了為花炮生產企業提供配套產品的相關生產廠商,所需的包裝、原材料等大都能在村內就地採購,為企業節約了成本,形成了規模效應,從而將傳統產業做大成了優勢產業。

基礎設施

高山村「兩委」班子從群眾最希望辦的事做起,制定了《發展遠景規劃》,力爭做到「五化」、「五通」、「六有」,將改水、改路、美化、亮化村容村貌列入重點工作計劃,注重人居環境的改善。 一是搞好硬化工程,全村全部實現水泥路組組通。 二是搞好亮化工程。村委會在有條件的5個村組路旁安裝了高杆路燈35盞,既方便村民晚上外出、活動,又起到了美化效果。 三是搞好綠化工程。村里開展「植樹造林、妝扮家園」活動,引導村民在屋前屋後栽種花木,美化庭院。提出了「一戶十棵樹,十盆花」的口號。還封山育林3400畝,新建了一個30多畝的苗木基地,村道兩旁建成綠化帶。 四是搞好改水改廁工程。 五是制訂《環境衛生監督管理實施方案》,簽訂了《高山村環境衛生管理雙向承諾書》,成立了由6人組成的保潔員隊伍。村委會組織村老協班子成員和保潔員進行環境衛生檢查評比。 高山村以煤炭、花炮、運輸三大產業為主,有各類企業32家,其中煤礦3家,花炮鞭爆生產廠8家,電子煙花廠1家,花炮原材料廠4家,引線廠3家,花炮包裝印刷廠9家,環保磚廠1家,水泥預製品廠1家,加油站2家。2011年工農業生產總值8600萬元,上繳國家各類稅收4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600元。 建立了信息網站,利用網絡為村民提供致富信息,培訓青年掌握兩門以上實用技術,收集發布農產品營銷動態等,提高了村民駕馭市場的能力,全村基本實現了村內就業,還接納了來自外村的300餘名勞動力。高山村建立了教育、就業、養老等一系列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形成了發展有方向、生活有保障、就業有渠道的良性互動。

文化建設

高山村注重打造文化陣地,村委會把村裡的覺華寺改造為「老青少活動宮」。還在村部門口建立了一個集休閒、健身、娛樂於一體的廣場。 添加了活動設施,購買了軍鼓、腰鼓、表演服裝、音響設備等,特別為青少年購買了一批圖書、圖片;為老年人建立了門球場,添置了太極劍、花棍、牌桌等。 高山村還廣泛開展「破陳規、革陋習」活動,對村民進行無神論教育,成立紅白喜事理事會,對大操大辦的現象進行批評;開展「尊師重教」活動,營造了一種積極向上、開拓進取的文化氛圍。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