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建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高層建築 |
高層建築的普通意思是指具有較多層數高度較高的建築,但是具體達到何種程度算作高層,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規定。我國規定建築高度大於27m的住宅建築和建築高度大於24m的非單層廠房、倉庫和其他民用建築。(建築設計防火規範 GB50016-2014(2018年版))。
在美國,24.6m或7層以上視為高層建築;在日本,31m或8層及以上視為高層建築;在英國,把等於或大於24.3m得建築視為高層建築。
基本內容
中文名:高層建築
依據:建築設計防火規範 GB50016-2014(2018年版)
優點:節約城市土地、縮短公用設施和市政管網的開發周期、減少市政投資,加快城市建設
定義:建築高度大於27米的住宅建築
起源:美國
基本概念
高層建築是 建築高度大於27m的住宅建築和建築高度大於24m的非單層廠房、倉庫和其他民用建築。(建築設計防火規範 GB50016-2014(2018年版))。
但是,超過24米的單層建築不算高層建築。1972年國際高層建築會議將高層建築分為4類:第一類為9~16層(最高50米),第二類為17~25層(最高75米),第三類為26~40層(最高100米),第四類為40層以上(高於100米)。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建造了高100多米的亞歷山大港燈塔。523年在中國河南登封縣建成高40米嵩岳寺塔。現代高層建築興起於美國,1883年在芝加哥建起第一幢高11層的保險公司大樓,1931年在紐約建成高102層的帝國大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了世界範圍的高層建築繁榮時期。1970~1974年建成的美國芝加哥 西爾斯大廈,約443米高。高層建築可節約城市用地,縮短公用設施和市政管網的開發周期,從而減少市政投資,加快城市建設。
10層及10層以上的居住建築,(包括首層設置商業服務網點的住宅)或建築高度超過24m(不包含單層主體建築超過24m的體育館、會堂、劇院等)的公共建築。
建築分類
中國《民用建築設計通則》(GB 50352—2005)將住宅建築依層數劃分為:
一層至三層為低層住宅,四層至六層為多層住宅,七層至九層為中高層住宅,十層及十層以上為高層住宅。除住宅建築之外的民用建築高度不大於24m者為單層和多層建築,大於24m者為高層建築(不包括建築高度大於24m的單層公共建築);建築高度大於100m的民用建築為超高層建築。
建築高度的計算:當為坡屋面時,應為建築物室外設計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當為平屋面(包括有女兒牆的平屋面)時,應為建築物室外設計地面到其屋面面層的高度;當同一座建築物有多種屋面形式時,建築高度應按上述方法分別計算後取其中最大值。局部突出屋頂的嘹望塔、冷卻塔、水箱間、微波天線間或設施、電梯機房、排風和排煙機房以及樓梯出口小間等,可不計入建築高度內。
相關定義
最新定義
超過一定層數或高度的建築將成為高層建築。高層建築的起點高度或層數,各國規定不一,且多無絕對、嚴格的標準。
中國定義
在中國,舊規範規定:8層以上的建築都被稱為高層建築,接近20層的稱為中高層,30層左右接近100m稱為高層建築,而50層左右200m以上稱為超高層。在新《高規》即《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02)里規定:10層及10層以上或高度超過28m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稱為高層建築結構。當建築高度超過100m時,稱為超高層建築 。
中國的房屋6層及6層以上就需要設置電梯,對10層以上的房屋就有提出特殊的防火要求的防火規範,因此中國的《民用建築設計通則》(GB 50352—2005)、《高層民用建築設計防火規範》(GB 50045-95)將10層及10層以上的住宅建築和高度超過24m的公共建築和綜合性建築劃稱為高層建築。
國外定義
在美國,24.6m或7層以上視為高層建築;在日本,31m或8層及以上視為高層建築;在英國,把等於或大於24.3m得建築視為高層建築。
相關簡史
古代就開始建造高層建築,埃及於公元前280年建造的亞歷山大港燈塔,高100多米,為石結構(今留殘址)。中國建於523年的河南登封縣嵩岳寺塔,高40米,為磚結構,建於1056年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高67米多,為木結構,均保存至今。
現代高層建築首先從美國興起,1883年在芝加哥建造了第一幢磚石自承重和鋼框架結構的保險公司大樓,高11層。1913 年在紐約建成的伍爾沃思大樓,高52層。1931年在紐約建成的帝國州大廈,高381米,102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世界範圍內的高層建築繁榮時期。1962~1976年建於紐約的兩座世界貿易中心大樓,各為110層,高411米。1974年建於芝加哥的西爾斯大廈為110層,高443米,曾經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加拿大興建了多倫多的商業宮和第一銀行大廈,前者高239米,後者高295米。日本近十幾年來建起大量高百米以上的建築,如東京池袋陽光大樓為60層,高226米。法國巴黎德方斯區有30~50層高層建築幾十幢。蘇聯在1971年建造了40層的建築,並發展為高層建築群。
中國近代的高層建築始建於20世紀20~30年代。1934年在上海建成國際飯店,高22層。50年代在北京建成13層的民族飯店、15層的民航大樓;60年代在廣州建成18層的人民大廈、27層的廣州賓館。70年代末期起,全國各大城市興建了大量的高層住宅,如北京前三門、復興門、建國門和上海漕溪北路等處,都建起12~16層的高層住宅建築群,以及大批高層辦公樓、旅館。中國1986年建成的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高50層。上海金茂大廈於1994年開工,1998年建成,有地上88層,若再加 上
上尖塔的樓層共有93層,地下3層。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是位於中國上海陸家嘴的一棟摩天大樓,2008年8月29日竣工。是中國第二高樓、世界第三高樓、世界最高的平頂式大樓,樓高492米,地上101層。
建築特點
世界各城市的生產和消費的發展達到一定程度後,莫不積極致力於提高城市建築的層數。實踐證明,高層建築可以帶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首先,使人口集中,可利用建築內部的豎向和橫向交通縮短部門之間的聯繫距離,從而提高效率;其次能使大面積建築的用地大幅度縮小,有可能在城市中心地段選址;第三,可以減少市政建設投資和縮短建築工期。
設計要點
當高層建築的層數和高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它的功能適用性、技術合理性和經濟可行性都將發生質的變化。與多層建築相比,在設計上、技術上都有許多新的問題需要加以考慮和解決。
建築方面
主要有:①總平面布局要加大防火間距,處理嚴重的日照干擾,為大量集中的人口疏散和停放車輛安排通道和場地。②在符合功能要求的基礎上將多層重複的建築平面布局標準化、統一化,以滿足主體結構、設備管線、電氣配線分區、防火疏散等豎向設計技術的要求。③合理布置豎向交通中心,確定樓梯、電梯的數量和布置方式,保證使用效率和防火安全。④內外建築裝修、構造、用料和做法必須適應因風力、地震、溫度變化等所引起的變形和安全問題。⑤在建築藝術方面要考慮高大體型在城市和群體中的形象和全方位造型效果。
結構方面
主要有:①考慮高層建築遇到巨大風力和地震力時所產生的水平側向力。②嚴格控制高層建築體型的高寬比例,以保證其穩定性。③使建築平面、體型、立面的質量和剛度儘量保持對稱和勻稱,使整體結構不出現薄弱環節。④妥善處理因風力、地震、溫度變化和基礎沉降帶來的變形節點構造。⑤考慮在重量大、基礎深的地質條件下如何保證安全可靠的設計技術和施工條件問題。
設備電氣
主要有:①設計供暖和給水排水系統時,必須考慮因建築高度增大的壓力,保證管道、爐片具有耐壓能力。②特殊處理消防和排煙問題。③在供暖、通風中考慮因高處風力增大而增加的空氣滲透和中合面以上、以下的熱壓變化對於散熱量計算的重要影響。④考慮由於增加了電梯、水箱供水和消防動力用電,對電氣設計的區域配電和幹線、支線布置提出的要求。
綜合問題
主要有:①關於城市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問題,應遵照城市規劃部門指定的地段和控制高度建造,而不能完全根據建築本身的需要。②高層建築由於應力增加,設備和裝修水平必須提高,施工難度增大,因而造價必然大大高於多層建築。因此,需要各專業設計人員密切合作使平面布局合理,提高使用係數,做到構造簡潔,自重輕,便於安裝,綜合降低造價。③高層建築最突出的是防火安全設計,各專業設計人員應嚴格遵守高層建築設計防火規範的規定。
展望規劃
高層建築能夠節約城市土地,縮短公用設施和市政管網的開發周期,從而減少市政投資,加快城市建設,這些優點已經逐漸得到公認。各國的大城市建設部門,都在不斷地對已經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全面研究,採取改進措施。這些措施是:①提前在城市發展規劃中預作統籌安排,協調單個高層建築、高層建築群布點同周圍環境、已有建築、名勝古蹟、城市風貌、市政公用設施等之間的矛盾。②克服高層建築使大量人口遠離綠化地帶、生活環境不如低層和多層建築等缺點,設法增加每層綠化陽台、敞開式的公共休息層、屋頂花園等。③大力開發高層建築結構、構造、防火安全、豎向交通所必需的高級材料、設備和設計施工技術等基本條件,嚴格控制質量,力爭降低工程造價和管理費用。④在建築設計方面,對高層建築帶來的日照陰影和電磁波干擾的影響,對體量高大突出的建築造型風貌和城市空間天際線的藝術效果,以及高層建築群大量集中的人口對城市供應和交通的影響等多種問題,採取新的科學分析和研究步驟,以求得最佳設計方案。
施工監測
1 從基坑開挖至基坑回填完成期間軟土地區尚應延長個月應對影響區範圍內的鄰近建築物和管線垂直與水平變形進行監測。
2 實施降水和回灌方案時應進行降水觀測井和回灌觀測井的水位測試以及鄰近建築物管線的沉陷與水平位移觀測
3 採用護坡樁系統時,、應對擋土樁的變形樁的內力變化進行監測。
4 當採用地下連續牆作為圍護結構時,應監測牆體位移、平面變形、結構整體穩定、土壓力、孔隙水壓力、土體位移和地下水位等項目。
5 基坑開挖過程中,應對水平支撐系統和錨杆的工作狀態進行檢查和監測。
6 施工中應進行大體積混凝土的測溫工作。測溫點的布置應便於繪製溫度變化梯度圖,可布置在基礎平面的對稱軸和對角線上。測溫點應設在混凝土結構厚度的1/2、1/4和表面處,離鋼筋的距離應大於320M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