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鳴大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鳴大士 (古印度二十八祖之十二祖)

馬鳴大士

馬鳴大士,波羅奈國人,也叫功勝,以有作無作諸功德最為殊勝而得此名。他受法於富那夜奢尊者後,來到華氏國轉妙法輪。

一天,忽然有一老人,在他座前仆地,馬鳴祖師對眾人說:「此非庸流,當有異相。」說完後老人就不見了。頃刻,又從地下湧出一金色人,變化為女子,右手指着尊者而說偈道:「稽首長老尊,當受如來記。今於此地上,宣通第一義。」說偈畢,瞥然不見。尊者說:「一會兒將有魔王出現,與我較量。」剛過一會兒,暴風雨來臨,天昏地暗。尊者說:「這是魔王來的信號,我當除之。」於是指向空中,出現一條大金龍,奮發威神,震動山嶽。尊者儼然坐於法座上,魔王便停止做崇。七天後,有一小蟲,有蟭螟般大小,潛伏於座下。尊者用手取出小蟲,並說:「這是魔所變,想盜聽佛法。」於是放走小蟲,魔王不能動。尊者對他說:「你若歸依三寶,即得神通。」魔王於是恢複本形,作禮懺悔。尊者問道:「你姓什名誰?眷屬多少?」答:「我名迦毗摩羅,有三千眷屬。」尊者問道:「竭盡你的能力,能有何變化?」答:「我化作巨海只是小事一樁。」尊者說:「你可能化為性海?」答:「何謂性海,我未嘗知。」尊者立即為他解說性海道:「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它發現。」迦毗摩羅聽後,立即生出信心,與弟子三千人,都請求剃度。尊者於是召喚來五百羅漢,給他們授具足戒。並再次託付他說:「如來大法眼藏,今當付汝。你聽我偈言:『隱顯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離。』」付囑完後,尊者迅速入龍奮迅三昧,縱身空中,狀如日輪,然後示滅。眾人將其真體藏進龍龕供奉。

十二祖傳法偈:「隱顯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離。」

故事

一次,迦膩色迦王帶兵入侵中印度摩竭陀國,要求三億金作為撤兵條件,並揚言如果沒有錢,可以改用佛缽及馬鳴相抵。果然,迦膩色迦王獲得這兩項稀世寶物,歡喜不已,但群臣卻都表示不滿,而議論紛紛。迦膩色迦王為了使大眾能了解馬鳴的辯才與智慧,更為引導大眾體悟佛理,就召集所有沙門外道,禮請馬鳴升座說法,會中同時有七匹已經餓了六天的馬隨眾聞法。馬鳴說法後,大眾皆聞法悟道,連這些馬都感動地嘶鳴,於是臣民心生感佩,景仰馬鳴的高德懿行。由於群馬受到感化的奇蹟異象,因此世人就尊稱他為「馬鳴菩薩」。

名字來歷

馬鳴菩薩是長老脅尊者的弟子,原來馬鳴出家在外道沙門中。長老脅尊者入三昧,觀誰堪出家廣宣弘化開悟眾生者。見中天竺出家外道,世智辨聰,通達論議。

此外道對諸比丘說:「能與我辨論的人,才可以打揵椎受供(健椎是寺院裡用來敲擊集眾用齋的法器),假使不能,就不能擊鳴揵受人供養。」長老脅尊者運用神通力到中天竺,去寺院裡,問諸比丘,為什麼不依法鳴揵椎受供呢?比丘告訴其原委,脅尊者說:「你們儘管擊鳴揵椎,若外道來,我與他辯論。」

比丘按尊者所說鳴揵椎。那外道一聽到揵椎聲,就來寺院裡責問:「今日為何打揵椎,有誰來與我論議?」比丘說:「北方來了一位長老沙門來鳴犍椎,不是我們擊的。」外道說:「叫他出來與我相見。」脅尊者出來,外道說:「是你想論議嗎?」尊者答言:「是」。外道笑言:此長老比丘形貌如此,必是不超出尋常人,怎樣想與我論議呢?就共同預約,七天後,當集國王大臣沙門外道等,與法師在此寺議論。

第六日夜,長者脅入三昧觀其所應。第七日早上大眾共集,長老脅尊者先到就升高座,臉色愉悅倍於往日。外道後來到前面而坐,觀察長老容貌悅愉,志意安泰,具足議論相,心裡便躍言,難道是聖比丘嗎?神志安泰,面容怡悅具備議論相。今日的辨論一定成為佳話,便共立言:假使輸的一方,將受到什麼懲罰。外道言:「墮負(輸的)一方要割其舌。」脅尊者言:不用,做弟子就可以了。外道允言。脅尊者說:「我從很遠地方來,又是先到坐在這裡,所以應該我先發言。」外道說:「好,你先說,我來破你言。」脅尊者言:「當令天下太平大王長壽國土豐樂無諸災患。」外道不知辯言,如是於辯論中輸了,給脅尊者當弟子,剃除鬚髮,授沙彌具足戒。外道獨坐一會兒心裡想:「我是聰明辯論者,威名遠播天下,怎麼就一句話就敗了,委屈給人當弟子。」心裡越想越不舒服,脅尊者知道他的心念,於是就叫他到房間裡來,現種種神通變化給外道看,此時才心服口服願為尊者弟子,學習尊者所教之法,弘法利生,辯才無礙。

國人信眾皆稱為「辨才比丘。」後來因為國家中天竺與鄰國北天竺小月氏國交戰,中天竺戰敗,月氏國王要求中天竺國王把國家的佛缽與辯才比丘送給北天竺,才可放了被困的百姓。中天竺國王捨不得,於是辯才比丘為國王說法。說佛法甚深,弘揚義理兼濟蒼生,國王之德乃上濟物為上, 世間多苦難,而國王只能化一國而已。弘宣佛道乃可為四海法王,利益廣大。比丘度人義不容辭,功德在心理,不在遠近。國王知道辯才比丘弘法利生誓願廣大,於是就同意送往給月氏王。國王知道辯才比丘講法不僅能感人類,亦感非人,於是國王就把七匹馬餓了六日,第六日早上請辯才比丘說法,國王牽着七匹馬於眾前聽法。大王拿草餵馬,馬垂淚聽法,無念食想,知道天下無常:馬解比丘說法之言,所以國王為辯才比丘賜號為「馬鳴菩薩」,這就是馬鳴菩薩稱號的來源![1]

菩薩行證[2]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話證之於馬鳴菩薩對佛教弘傳的影響,誠不虛言也。

馬鳴菩薩是公元二世紀初人,生於中印度舍衛國婆枳多的婆羅門家族,初習外道,博學善辯,後為印度長老脅尊者折服,皈投尊者座下,為其弟子。

出家後的馬鳴,深研佛法,博通三藏,到處弘法化眾,因為他加入了佛教的行列,所以大乘佛教經他提倡,風靡印度,盛極一時。

他是一位佛教的文學家、音樂家,他的作品涵蓋詩歌、戲劇、音樂等,都是望重當時,聞名於世。例如,他將佛陀的一生用梵語寫成的敘事詩《佛所行贊》,不但文辭優美,敘事細膩,而且風格鮮活,可以說是古典時期梵語文學的先驅,也是開優美文學的先河,不但於五印度及南海諸國傳誦一時,後來貴霜王朝的佛傳雕塑即依此詩偈而製成。此書與記述佛陀的異母兄弟難陀的敘事詩《孫陀羅難陀詩》,同為馬鳴菩薩重要的兩部詩歌代表作。

此外,他作「賴吒和羅」劇曲,宣說苦空無常之義,感得華氏城五百位王子發心出家修道,成為佛教史上以戲曲音律度眾的美談。二十世紀初,在中國新疆發現三部印度古戲劇殘卷,其中一部《舍利弗傳》,也是馬鳴菩薩的著作,為現存梵文文學中最古老的戲劇作品。

馬鳴菩薩一生以佛教的詩詞歌賦教化世人,感人至深,因此聲名遠播,引發當時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王興兵入侵中印度摩揭陀國時,要求以佛缽及馬鳴相抵二億金,作為撤兵條件。馬鳴到了貴霜王朝後,旋即度化迦膩色迦王,受封為國師,王每於政務餘暇,時常向他請益佛法,尤其在各地行宮與其它地區興建佛塔、伽藍,形成日後佛教美術史上著名的犍陀羅美術。

馬鳴菩薩度化迦膩色迦王后,由於當時佛教不同的部派各持己見,令修學者不知如何遵循,迦膩色迦王因此禮請脅尊者廣召天下賢德之士,舉行盛大的經典結集會議,以統合教義之分歧。

結集大會於克什米爾舉行,由五百羅漢與五百菩薩組成,結集結果,承認佛教十八個部派皆是講說佛陀的教義,只為廣度不同根機者而施設不同的法門,於是各部派間近百年的紛擾終於圓滿結束。此次結集同時也將戒律以及尚未記錄成文的經藏部份寫成文字,刪訂已有的寫本,並注釋三藏經典,大會並公推馬鳴菩薩負責修訂文句,這是佛教史上第四次的經典結集。

馬鳴菩薩在北印度期間,廣宣大乘佛法,備受時人推崇,尊稱為「功德日」。尤其,馬鳴菩薩最重要的貢獻是造論破邪顯正,闡明佛旨,如《摩訶摩耶經》卷下云:「佛涅槃後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在西藏的《馬鳴傳》中更推崇說,馬鳴菩薩是一位「沒有他不能回答的問題,沒有他不能駁倒的非難,如同強風吹倒枯木一般,他經常折服問難者」。因此,又有「辯才比丘」的美譽。

馬鳴菩薩一方面將深奧的佛理融入音樂、戲曲、詩歌等文藝作品中,同時他所製作的佛曲、佛樂也豐富了佛教的音樂。他在論述方面的著作有《大乘莊嚴經論》、《大乘起信論》等。其中,《大乘起信論》提出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為大乘修行的階次,須于慧解、實踐並重,才能從生死流轉門還至涅槃真如界。本論為歷來各宗所依據的重要論典之一,佛教的主要宗派,天台、華嚴、禪、淨、密等宗,都深受影響。

綜觀馬鳴菩薩的一生,以文藝度眾,以詩偈歌詠詮釋生命苦空的真諦,並參於經典結集,終結佛教各部派百年的紛爭。他以一部《大乘起信論》萌發了大乘佛法的種子,豐富日後中國佛教的教義內容,因此《摩訶衍論》推崇他為「大光明佛」,他不但是西域造論興宗的始祖,更是一位佛教音樂、藝術的開創者,影響後世佛法的弘傳至深且遠。

參考資料